
谓禀性散漫粗疏。 宋 王禹偁 《上宰相谢免判吏部南曹启》:“伏念某比乏时才,滥尘清列,苍苔红药,但遵四禁之文;理剧剸繁,久絶五花之判,便于散拙,乐在清闲。”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方干》:“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散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àn zhuō(注音:ㄙㄢˋ ㄓㄨㄛ),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人禀性散漫粗疏,多用于文学或谦辞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散拙”更偏向描述性格特质,而非行为指导。若需表达“克服笨拙、展现才能”,建议使用“大智若愚”“藏拙显巧”等成语。
散拙(Sǎn zhu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散”和“拙”两个字组合而成。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字的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散”字的部首是“攴”,意味着与打击、抵抗等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拙”字的部首是“扌”,表示与手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散拙”原指放开自己的拙笨,不再羞怯或拘束。这个词语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诗的意思是无论山峰有多高,海洋有多深,只要能够真诚传达内心的思想,即使是质朴的家也能成为圣人的堆积之地。
“散拙”的繁体字是「散拙」。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散拙」的写法与现代相似,字形也没有太大的差异。
1. 他敢于散拙,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
2. 学习是一个散拙的过程,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进步。
散漫(Sǎn màn)、散步(Sǎn bù)、拙笨(Zhuō bèn)、拙劣(Zhuō liè)。
不拘束、不羁、奔放。
拘束、羞怯、规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