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灞池的意思、灞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灞池的解释

池名。在 汉文帝 陵墓 灞陵 上,故名。《文选·谢朓<休沐重还道中>诗》:“ 灞池 不可别, 伊川 难重违。” 李善 注:“《枚乘集》《临霸池远诀赋》…… 潘岳 《关中记》曰:‘ 霸陵 , 文帝 陵也,上有池,有四出道以写水。’”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 灞池 遥 夏国 , 秦海 望 阳紆 。” 唐 杨炯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诗:“ 灞池 一相送,流涕向烟霞。”参见“ 灞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灞池是古代中国关中地区的重要水域,其名称与地理、历史及文化意象紧密关联,具体释义如下:

一、本义与地理考据

灞池指位于古长安城东郊的天然湖泊,属灞河水系。据《三辅黄图》载:“灞池在长安城东南二十里,周回十五里”,为汉代上林苑的组成部分。其名源于毗邻的灞水(今灞河),属渭河支流,具有调节水量、供应漕运的功能,西汉时期曾作为长安城的水源储备与航运枢纽。

二、文化象征与文学意象

在诗词典故中,“灞池”常与送别主题结合。因古代长安送行者多于灞水沿岸折柳赠别,衍生出“灞池伤别”的意象。如唐代李商隐《泪》诗云“灞水桥边倚华表”,即化用此典。其文化内涵由地理实体延伸为离愁的象征符号,多见于汉唐文学作品。

三、历史沿革与变迁

灞池在汉代为皇家园林景观,至唐代逐渐淤塞。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玄宗时期曾疏浚扩建,但宋代以后因河道变迁与农田开发,池体逐渐湮没。今遗址约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塬一带,考古发现证实其与汉唐漕渠遗迹相连。

四、语源解析

“灞”字从水,霸声,专指灞水及附属水域;“池”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陂也”,即人工或天然水塘。二字组合明确指向特定水域,属专有地名名词。


参考文献来源

  1. 《三辅黄图·卷四·池沼》(汉代地理文献)
  2. 《史记·河渠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全唐诗》李商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 《汉长安城遗址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
  6.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灞池”是一个具有历史与文学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灞池是古代池名,位于汉文帝刘恒的陵墓“灞陵”之上,因此得名。其名称直接关联帝王陵寝,具有明确的地理标识意义。

二、地理位置

三、文学引用

灞池在古诗文中多次出现,例如:

  1. 南朝谢朓《休沐重还道中》写道:“灞池不可别,伊川难重违”,表达离别之情。
  2. 唐代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提到“灞池遥夏国”,借地名抒怀。

四、引申含义

部分资料(如)提到“灞池”被引申为成语,形容人心险恶狡诈,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或主流文学作品中,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特殊引申,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灞池最初为汉代皇家陵园的水池,后因诗文引用而具备文化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引申义或文学用例,可参考古籍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岸帻百怪白舞八十二好蹦床不值一哂触景伤情蝶影订久要反调返返房金幡繖峰顶風向標覆盖符架溉浸干刚槅子门国忌寒荒横驱别骛怀橘监战计都急聒靖康之变尽快看景生情磕碰愧忏枯蔓栏榥两次三番两叶铃合六寝漫叩芼羹马星蹑武骠骏朴疎擗踊哭泣婆饼强本节用倩雇骑行染汙染院三干生机勃勃铁笛途经王浆微型委叶详聋象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