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stle each other in a crowd] 人与人之间肩膀相摩、脚跟碰接。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挤得水泄不通
去年庙会时节,热闹非凡,人山人海,肩摩踵接
肩相摩,踵相接。形容行人拥挤。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荒徼人鬼杂处》:“终日人鬼杂处,肩摩踵接,不相畏避,亦不相闻问。” 邓慕韩 《丁未黄冈举义记》:“及党军宣布解散,十六早,全城人民七八万,携男带女,各自逃生,肩摩踵接,路途挤拥,哭声载道,惨不忍闻。”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平常是异常清静的街面,到这时候两边的街檐便成为肩摩踵接的市场了。”
“肩摩踵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n mó zhǒng jiē,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群拥挤,肩膀相互摩擦,脚后跟接连不断。多用于描绘人流量极大的场景,如集市、庙会等。
需注意与“摩肩接踵”的细微差异:
如需进一步辨析或例句扩展,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
《肩摩踵接》是一个成语,意指人们拥挤在一起,形成密集的或连续的行列。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肩摩和踵接。
肩摩的部首是⺼(肉)和⻊(足),笔画数分别为4和7。踵接的部首是⻊(足),笔画数为7。
《肩摩踵接》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先进篇》中的一句话:“君子比于义,不比于文;小人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间互相竞赛的是行为是否符合道义,而小人之间则只顾虚荣可见的言辞。后来,这句话逐渐被引申为人们拥挤在一起的形象。
虽然成语《肩摩踵接》通常写作简化字,但在繁体字中,肩部的“肩”字写作 “肩膊”,踵部的“踵”字写作“踵指”,形成了“肩膊指踵接”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写法与现在相比有所不同。《肩摩踵接》这个成语在古代的写法为“肩墨踵接”,字形较为繁复。
以下是一个使用《肩摩踵接》的例句:“参加音乐会的观众们肩摩踵接,争相找到自己的座位。”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肩并肩”、“踵事求是”等。
与《肩摩踵接》意思相近的概念包括:“云集”、“拥挤”和“密集”等。而与之相反的词可以是“疏离”或者“稀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