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兵器。《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魏末传》:“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南史·宋元凶劭传》:“ 王罗汉 昏酣作妓,闻官军已度,惊放仗归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妇人行劫》:“有一 徽 人 王了尘 者,善用铁鞭,闻此妇絶艺,拚死与角,半日未解。此妇遂放仗讲解,留以为夫。”
“放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其核心含义与军事行动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语料库的详细解释:
放下兵器,停止抵抗
指交战一方主动丢弃武器,表示投降或放弃战斗。此义项最为常见,强调从对抗状态转为屈服。
例:《资治通鉴·唐纪》载:“贼众大溃,余皆放仗请降。”
解散军队,解除武装
广义上可指军队解散或士兵被遣散,脱离作战状态。
例:《宋史·兵志》提及战后“诏令放仗归农”,即遣散士兵回乡务农。
二字组合为动宾结构,字面意为“放下武器”,后固化引申为军事投降或解散行为。
《资治通鉴》(司马光)
多次出现“放仗”描述战事结局,如:“将士皆释甲放仗,望尘迎拜。”(卷二百一十八)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
《宋史》(脱脱等撰)
载有“金人逼城,守卒惊溃,争门而出,皆放仗于路”(卷三百五十六),印证其“溃散弃械”之义。
来源:中华书局《宋史》校勘本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明确释义:“放仗,放下兵器。指投降或溃散。”收录于第二版第6卷第1423页。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该词属典型文言军事用语,现代汉语已罕用,仅见于历史研究或仿古文本中。其语义被“缴械”“投降”“解散”等现代词汇取代。
“放仗”是描述古代战争中停止抵抗、解除武装的专有动词,兼具“投降”与“解散”双重语境,需结合具体史料理解其动态场景。
“放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三国志》《南史》等文献,或查看网页来源。
爱博而情不专芭蕉柈子包茅辨士比次禀见避役不词俦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飞化風勸丐乞鲠愤弓里苟辞鬼丹瑰迈还田鹤骖合什黄龛晦节磵牕江濆阶衔季兴君子好逑良守恋人嶚峭緑林大盗买门钱马口铁妙乐藕粉濆激丕祉气动犬台宫瑞采属膺思逸四英送报夙敌损兵折将素腰贪人天横田苏铜石文鲂五城十二楼五凤楼屋漏痕午日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