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五:“箭筈:箭其末曰筈。筈,会也,谓与弦会也。”《新五代史·杂传七·周知裕》:“ 梁 晋 相拒 河 上, 思鐸 鏤其姓名於箭筈以射 晋 军,而矢中 庄宗 马鞍, 庄宗 拔矢,见 思鐸 姓名,奇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篇六》:“只在箭筈离弦时,前手高便飘过去,前手低便就近落耳。”
(2).山名。即 岐山 。 金 元好问 《云峡》诗:“ 车箱 箭筈 连西东, 仇池 百穴牕玲瓏。” 清 阎尔梅 《题云台峰》诗:“星潭水响金蕖舞, 箭筈 风摇铁锁惊。”参见“ 箭括 ”。
"箭筈"(jiàn kuò)是汉语中一个专指弓箭构件的名词,由"箭"(箭头、箭杆)和"筈"(箭尾扣弦处)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如下:
箭筈指箭矢尾端用于扣在弓弦上的凹槽或卡口。其功能是固定箭矢于弦上,确保拉弓时箭身稳定,松弦时箭能精准射出。古代文献中常写作"箭括","筈"与"括"在此义上相通。
位于箭杆末端,通常呈V形或U形凹槽设计,材质多为骨、角或硬木,需兼具轻便与耐磨性。
来源:《中国古代兵器图典》(刘旭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弓弦嵌入箭筈后形成张力支点,使箭在发射时沿直线飞行,减少偏移。古人称"筈密则矢直",强调其工艺直接影响射击精度。
来源:《考工记·弓人》(《周礼》战国文献)
新石器时代以骨制箭筈为主(如河姆渡遗址出土实物),商周后出现青铜筈,汉代普及角质筈,唐宋后竹木复合工艺成熟。
来源:《中国弓箭史》(马明达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
"筈"亦作"栝",如《释名·释兵》载:"其末曰栝,栝,会也,与弦会也。"清代笔记《清稗类钞》称神射手为"矢无虚筈",喻其百发百中。
现代射箭运动沿用"箭筈"(arrow nock)一词,国际箭联(WA)规则要求箭筈需符合安全标准(如防爆裂设计)。中国国家标准《GB/T 34346-2017 弓箭术语》将其列为专业术语条目。
来源:全国文体用品标准化中心《弓箭术语》标准文件
“箭筈”是古代弓箭部件相关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箭筈指箭的末端搭在弓弦上的部分,即箭尾的凹槽结构。这一设计使箭能够稳定扣在弦上,确保发射时的精准度。例如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提到“箭筈”是箭的末端,强调其与弓弦的配合功能。
“箭筈”是弓箭关键部件,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功能与文化意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一切经音义》《天工开物》等典籍原文。
暗漠拜见钱百隶榜汰杯中之物卞严避邪长久沉疴宿疾愁云惨雾吹哨骢马客待优诞淫擣虚撇抗道言典租冻闭笃弼顿卧苻坚高级神经活动固执诃止卉裳讲动江东父老歼伤嫉恶如仇机耕机急旌罕吉网罗钳涓滴不漏枯风枯燥藞苴没办法旁杀瞥然潜夫轻疏阙亡善宦甚实十步芳草是答儿轼蛙输电食监讨幽翁鸡乌迁无万大千现实小使者遐岳鰕鲊霞踪心荡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