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五:“箭筈:箭其末曰筈。筈,会也,谓与弦会也。”《新五代史·杂传七·周知裕》:“ 梁 晋 相拒 河 上, 思鐸 鏤其姓名於箭筈以射 晋 军,而矢中 庄宗 马鞍, 庄宗 拔矢,见 思鐸 姓名,奇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篇六》:“只在箭筈离弦时,前手高便飘过去,前手低便就近落耳。”
(2).山名。即 岐山 。 金 元好问 《云峡》诗:“ 车箱 箭筈 连西东, 仇池 百穴牕玲瓏。” 清 阎尔梅 《题云台峰》诗:“星潭水响金蕖舞, 箭筈 风摇铁锁惊。”参见“ 箭括 ”。
“箭筈”是古代弓箭部件相关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箭筈指箭的末端搭在弓弦上的部分,即箭尾的凹槽结构。这一设计使箭能够稳定扣在弦上,确保发射时的精准度。例如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提到“箭筈”是箭的末端,强调其与弓弦的配合功能。
“箭筈”是弓箭关键部件,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功能与文化意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一切经音义》《天工开物》等典籍原文。
箭筈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指代箭矢的筒状容器。下面将详细介绍箭筈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箭筈的拆分部首为⺈(钅),笔画数为14个。
箭筈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箭矢在战争和狩猎中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箭筈的出现。箭筈作为一种用来装载箭矢的容器,能够保护箭矢不受损坏。
箭筈的繁体字为「箭筈」。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箭筈的形状可能有所不同。然而,这种差异主要出现在字形的细节上,整体来说与现代的写法相似。
1. 他从箭筈中取出一支箭,准备进行射击。
2. 这个箭筈的制作非常精良,能够保护箭矢免受磨损。
与箭筈相关的组词包括:箭袋、箭囊、弓箭等。
与箭筈近义的词语有箭袋、箭囊等。
箭筈的反义词暂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