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踩;踏。《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宋 王十朋 《再用前韻》:“眼淨見幽韻,心清聞遠香。當門不及種,踐履恐成傷。” 清 唐甄 《潛書·利才》:“人之常情,揃脫爪髮,必相不踐履之地乃委置之。”
(2).行走。 漢 焦贛 《易林·明夷之乾》:“踐履寒冰,十步九尋。”《舊唐書·李綱傳》:“ 貞觀 四年,拜太子少師,時 綱 有腳疾,不堪踐履。” 明 方孝孺 《遊清泉山記》:“邑之名山……縱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踐履。”
(3).履踐;前往。《後漢書·隗嚣傳》:“ 遵 與 隗王 歃盟為 漢 ,自經歷虎口,踐履死地,已十數矣。”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既耳目之靡端,豈足迹之所踐”自注:“謂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後可踐履耳。” 唐 劉禹錫 《複荊門縣記》:“工休之日,得以踐履。”
(4).實行;實踐。 宋 司馬光 《再乞資蔭人試經義劄子》:“《孝經》、《論語》,其文雖不多,而立身治國之道,盡在其中。就使學者不能踐履,亦知天下有 周公 孔子 仁義禮樂。” 金 王若虛 《跋王進之墨本孝經》:“學者自童稚讀書,必始於此,而考其行,身能踐履者鮮矣。” 清 龔炜 《巢林筆談·柴雲章至孝》:“ 柴雲章 先生至孝,所著有《養親説》,皆其晨昏踐履之實。”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十七:“他們無限慚愧的躺在棺材裡,不曾踐履人們當他們結婚的時候所給的吉祥話。”
(5).遵循;依照。《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唐 杜牧 注:“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制,隨敵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 宋 張預 注:“循守法度,踐履規矩,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取勝。”
(6).蹤迹,行迹。 唐 柳宗元 《石澗記》:“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
(7).喻指行為;行動。 唐 李賀 《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宮 李氏 亦世家子,得祀 江夏王 廟,當年踐履失序,遂奉官北部。”《明史·華允誠傳》:“ 允誠 踐履篤實,不慕榮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王端毅公遺事》:“蓋識見既淺,踐履必薄,規為必粗。”
(8).任職。 唐 元稹 《李拭授宗正卿等诰》:“以爾 拭 踐履中外,論倫古今,主宗之盟,綽有餘譽。”《舊唐書·杜審權傳》:“今明公捨築入夢,投竿為師,踐履中台,制臨外閫,不究興亡之理,罕聞沉斷之機。” 宋 王安石 《上蔣侍郎書》:“是以出入台閣,踐履中外,朝廷百執事,天下之人,孰不憚執事之威名,服執事之德望。” 清 侯方域 《書周仲馭集後》:“ 仲馭 與餘交最善。餘嘗見其負盛名時,執贄問業者滿天下。倘其自此踐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為景星慶雲,豈復有議其剛傲者。”
“踐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圍繞“實踐”與“行動”展開,具體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踐履”由“踐”(腳踏實地行走)和“履”(穿鞋走路)組成,本義為腳踏實地行走,引申為勤勉努力、不懈怠的行為态度。例如《詩經·大雅·行葦》中“牛羊勿踐履”,即用其本義描述避免踐踏草木。
行為層面
引申含義
“踐履”既保留古漢語中具體動作的描述,又衍生出抽象的行為準則,強調行動力與務實精神。其豐富内涵使其適用于文學、哲學及日常語境,成為連接思想與行動的重要詞彙。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細節,可參考、4的擴展内容。
《踐履》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腳踏實地、切實執行、實實在在地做事。它表示一個人不僅有理想和抱負,還有實際行動和奮鬥的精神。
《踐履》的部首是“⻍”(行),由4畫組成。其餘部分則是“足”(4畫)和“履”(15畫)組成。
《踐履》這個詞源于《詩經·邶風·靜女》:“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其中的“與子同履”表達了一種共同行動和共同奮鬥的意願,後來演變成了表示實際行動的含義。
《踐履》的繁體寫法為「踐履」。
在古代,「踐履」的寫法為「跖邏」,意思相同。
1. 他在實現自己的夢想上一直踐履不辍。
2. 隻有腳踏實地、勇往直前,我們才能踐履自己的人生。
堅毅踐履、實踐踐履、切實踐履
切實、腳踏實地、刻苦努力、勇往直前
怠惰、懶散、消極、松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