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的意思、神木的详细解释
神木的解释
(1).灵异的树木。《文选·班固<西都赋>》:“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 李善 注:“神木灵草,谓不死药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 薛综 注:“神木,松栢灵寿之属。”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海外南经·不死国》:“赤泉驻年,神木养命。”
(2).药用植物名。即黄松节。治风寒冷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茯苓》:“神木,即茯神心内木也。又名黄松节。”
词语分解
- 神的解释 神 é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神仙。神怪。神主。神社。神农。神甫。神权。鬼使神差。 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神秘。神奇。神异。神话。神机妙算。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神勇。
- 木的解释 木 ù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质朴:木讷(朴实迟钝)。 呆笨:木鸡。
专业解析
神木的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
一、基本释义
“神木”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 字面释义:指具有灵性或被视为神灵依附的树木。此类树木常因树龄古老、形态奇特或与民间传说相关而被赋予神圣色彩,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传说中灵异的树木”。
- 引申释义:现代汉语中亦指因历史文化或自然特征而受尊崇的古树名木,象征生命力与精神信仰,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为“被神化或受人膜拜的树木”。
二、文化象征与民俗意义
- 自然崇拜的载体:中国古代的树神崇拜中,神木被视为沟通天地的媒介,如《山海经》记载“扶桑”“建木”等神树承载宇宙观。
- 祈福避灾的象征:民间习俗常在神木悬挂红布、焚香祷告,寄托祛病消灾、五谷丰登的愿景,如陕西黄帝陵轩辕柏、安徽黄山迎客松均属典型代表。
三、现代应用与地名渊源
- 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将千年以上古树列为“一级古树”,纳入文物保护范畴,如浙江天目山“大树王”银杏树。
- 地理名称来源:陕西省“神木市”即因境内有相传“树龄三千年不朽”的松柏得名,印证地名与自然崇拜的关联。
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李行健主编.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袁珂校注. 《山海经校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中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政策解读.
-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陕北民间信仰研究》.
- 神木市人民政府. 《神木地名志》. 陕西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神木”一词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
成语含义(比喻人才)
指高大、非凡的树木,常用来比喻杰出人物或卓越才能。如“神木”形容在学术、艺术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人才。这种用法强调其象征意义,常见于文学或日常赞誉中。
-
地名来源(陕西神木市)
源自唐代三棵巨松的传说。据记载,唐代时当地有三棵需两三人合抱的巨松,被称为“神木”,后演变为县名(今神木市)。这一名称承载了历史与自然结合的独特文化意义。
-
自然与宗教属性
- 灵异树木:指被认为具有神性的古树,如《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梨树之神”或河道中形成的乌木(千年树木遗体)。
- 药用植物: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神木”为黄松节,可治风寒湿症。
-
其他延伸意义
在五行文化中,“木”象征开端,与“神”结合可表达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此外,现代也用于人名或品牌,寓意坚韧、非凡。
该词既有具象的树木与地名,也有抽象的文化象征,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含义,可参考对应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炼成刚边甿表现型镵凿承平盛世楚舸呲呲断金契恩假繁并烦挠法司法鱼飞机分藩奉商奉觞改操易节官迷诡遇家故藉色京控瘠土巨患局节局图苗扈蓦忽纳合耐久朋彷佛盘计炮垒贫嘴翘英绮梦沁沁涀涀趋士软沙舌子世教适室首造伺隙耸诚夙意套礼天文学通健帏次躗语卧冬无猜诬证下马作威显祖扬名下上下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