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籴的意思、邊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籴的解釋

購進糧食供邊防用。《宋史·職官志五》:“市易下界,掌飛錢給券,以通邊糴。” 宋 曾鞏 《救災議》:“失戰鬭之民,異時有警,邊戍不可不增爾;失耕桑之民,異時無事,邊糴不可以不貴矣。”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唯末鹽歲自抄三百萬,供 河北 邊糴,其他皆給本處經費而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邊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biān dí,其核心含義為購進糧食供邊防使用,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國家為保障邊疆軍事需求而進行的糧食儲備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邊籴是宋代重要的財政與軍事政策之一。由于邊疆駐軍需長期防禦,糧草供應成為關鍵,政府通過市易司(類似現代貿易機構)統籌采購糧食,并配合“飛錢給券”(一種彙票憑證)等金融手段,保障邊軍後勤。例如:


3. 政策關聯

邊籴常與鹽稅等財政收入挂鈎。例如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末鹽稅收支中,每年有“三百萬(貫)供河北邊糴”,說明其資金來源于專項稅收,凸顯國家財政與軍事的緊密聯繫。


4. 綜合釋義

邊籴體現了古代中國“以農養兵”的戰略思想,通過集中采購和運輸糧食,解決邊疆駐軍的生存與作戰需求,是軍事、經濟、農業政策結合的典型案例。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考據,可參考《宋史》《夢溪筆談》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籴:這個詞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表示在邊境地區進行糧食采購或收購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米”,其中“辶”表示行走的意義,而“米”則代表糧食。 來源:邊籴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光武十王子傳》一書中。在古代,邊籴是指國家為了保護邊疆地區的糧食供應,特别在戰亂或災害時期,派遣官員去邊境地區收購糧食的行為。 繁體字:邊糴 古時漢字寫法:在古代的字形中,邊籴的寫法為“邊粟”。邊的字形與現代大緻相同,而粟的字形則是以“⺲”作為其部首,下部分是類似于“米”的形狀。 例句:當時朝廷派遣官員到邊境地區進行邊籴,以确保邊疆地區的糧食供應。 組詞:邊境、邊地、邊界、籴糧、糧食 近義詞:邊界購糧、邊界糧倉、邊疆糧食采購 反義詞:本地供應、内陸糧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對其他問題有疑問,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