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书鱼。 明 徐贲 《丙午中秋过张文学宅看月》诗:“自怜下界苦迫塞,未得变化同书蟫。” 清 黄宗羲 《陈乾初墓志铭》:“世智限心,如以太牢,飫彼书蟫,欲抹微言,与时浮沉。”参见“ 书鱼 ”。
“书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1. 字面含义
“蟫”指一种名为衣鱼(也称蠹鱼、白鱼)的昆虫,体扁长且有银灰色细鳞,常栖息于书籍、衣物中,以浆糊、胶质物为食,对书本有蛀蚀危害。因此,“书蟫”字面可理解为“书籍中的蛀虫”。
2. 引申比喻
该词源自《汉书·贾谊传》中“草书多而蟒蛇蟠藏”的典故,通过蟫虫藏匿于书堆的现象,比喻藏书极其丰富,甚至多到被虫蛀藏匿的程度。例如形容个人藏书量庞大,或图书馆、书店等场所书籍浩如烟海。
使用场景
需注意语境区分其褒贬,避免与单纯指代蛀虫的负面含义混淆。
《书蟫》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指代古代传说中生活在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这种动物形状像蛇,全身长满了符号和字迹,据说它负责书籍的保存、传承和流传。
《书蟫》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虫”,其中“虍”位于左边,表示动物,而“虫”位于右边,表示形状像蛇。《书蟫》共有20个笔画。
《书蟫》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这本古籍中,其中一段描写了蟫的形象和功能。进而,《庄子》认为蟫是巨大的书虫,它们保卫着宫中的古籍,使之不受虫蛀和时间的侵蚀。
《书蟫》的繁体形式为「書蟲」。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有所不同。根据对古籍的研究,可以看到古时候「蟫」字的写法中,「虍」和「虫」的形状与现代略有差异。
1. 古代宫廷中的《书蟫》被严密保护,以免被时间腐朽侵蚀。
2. 这本书中记载的历史故事,就像一只具有生命的《书蟫》。
相关的组词有:书籍、蛇、虫子、宝物等。
没有确切的近义词,但可以用书虫、蛇形文献表示类似的概念。
《书蟫》的反义词可以用不字、破坏者等来表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