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烛龙 神所衔之烛。 三国 魏 曹植 《芙蓉赋》:“焜焜韡韡,烂若龙烛。”《文选·左思<吴都赋>》:“ 西蜀 之於 东吴 ,小大之相絶也,亦犹棘林萤燿而与夫樳木龙烛也。” 刘逵 注:“《山海经》曰:‘ 钟山 之神,名曰 烛龙 ,视为昼,暝为夜。’”参见“ 烛龙 ”。
(2).指太阳。 唐 纥干俞 《登天坛山望海日初出赋》:“照烛兮驪珠潜吐,曭朗兮龙烛忽生。”
(3).以龙为饰之烛。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神飊猎红蕖,龙烛然金枝。” 南唐 李煜 逸句:“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西清诗话》谓 蔡元 长春帖子‘龙烛影中犹是腊,凤簫声里已吹春’,荐绅类能传诵,以为 蒋潁叔 作,非也。予以为此一联全是 方干 《除夜》诗:‘寒灯短燄方烧腊,画角声残已报春。’”
“龙烛”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诗词用例及文献考据,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山海经》《文选》等原始文献来源。
龙烛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一种形状似龙的烛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烛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物,常常用于庆祝重要节日或庆典活动。
龙烛的拆分部首是“龙”,表示与龙相关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为14。
龙烛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清晰,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龙”和“烛”。其中,“龙”是一种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中国的******与皇权;而“烛”是指点燃的蜡烛,用于照明。
龙烛的繁体字为「龍燭」,繁体字多用于中国台湾、香港等地。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龙烛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字形中的龙可能更加生动,烛的形状可能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仍然呈现出龙状的烛台。
1. 她在生日晚会上点燃了一根龙烛,为自己许下了美好的愿望。
2. 庄严的殿堂内摆放着一对金色的龙烛,显得非常庄重和神圣。
1. 龙珠:指龙的宝珠,常为龙在嘴中或爪中抓持。
2. 烛光:指燃烧的蜡烛的光亮。
3. 火龙:指形状像龙的烈火。
1. 龙烛台
2. 仙骨灯
3. 莲烛
1. 平凡的烛台
2. 普通的蜡烛
3. 非龙形的烛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