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矮凳子。《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 素姐 因庙中唱戯……叫 吕祥 问住持的道士赁了一根杌凳,好踹了观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安太太 顺手就把他拉在挨炕一个杌凳上坐下。”
“杌凳”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坐具,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杌凳是一种无靠背、无扶手的方形或长方形矮凳,属于凳类家具,与有靠背的“椅”形成明确区分。其名称中的“杌”字源自《玉篇》中“树无枝叶”的释义,借指坐具的简洁形态。
杌凳以轻便实用为主,多用于临时就坐或搭配其他家具(如床、桌)。其简洁设计适应不同空间需求,是传统家具中兼具功能与美感的代表。
杌凳通过名称、结构、用途三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家具的智慧,既是生活实用品,也承载了文化意蕴。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工艺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古典家具研究文献或博物馆藏品。
《杌凳》是指用木料制成的坐具,常见于中国古代传统家居中。这种凳子常见于农村,因为制作简单且价格便宜,所以在农民中非常流行。
《杌凳》的部首是木字旁,共有8个笔画。
《杌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杌字最早的含义是指一种低矮的座椅,后来逐渐演变成指一种制作简单且坚固的农村凳子,而凳字则表示一种可供人们坐的家具。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杌凳》。
《杌凳》的繁体字为「杌凳」。
古代的《杌凳》的写法可能会有些许差异,但整体结构和意思并无太大变化。例如,在古代有些文献中,「凳」字可能会写作「墱」或「凳」。
1. 农村的屋子里常常会有一两张杌凳。
2. 她从小就坐着杌凳,习惯了这种朴素的生活。
杌凳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指的就是一种具体的家具。
杌凳的近义词包括:方凳、方椅。
杌凳的反义词可以是高脚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