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亏一篑”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源自《尚书·旅獒》的节缩:“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原指堆九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约八尺)高的土山,因差最后一筐土而未能完成。
该成语与“行百里者半九十”哲理相通,均强调“接近成功时更需谨慎坚持”。现代多用于警示做事不可半途而废,尤其在关键阶段需保持专注。
《山亏一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工程大到自己力量无法完成,只能凿山取土填壑使之完成,比喻工作量很大,难以自己完成。
《山亏一篑》由两个部首组成:山(部首:山字旁,5画)和篑(部首:竹字头,15画)。
《山亏一篑》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说的是董仲舒曾派人为明堂修築,修建之艰巨无以言表,所需土石之多,即使是山也不够填补洼地。于是,他派人凿山取土,才完成了修建。
在繁体字中,山字的写法为「山」,篑字的写法为「窺」。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山亏一篑》中的「篑」字为例,古时写作「窺」。
1. 这个项目的难度很大,可以说是山亏一篑,需要集合所有人的力量来完成。
2. 这个计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源和人力,如果一个人单独完成是山亏一篑的。
山高路险、山盟海誓、亏心短斤、一篑之功、难以望其项背。
无法自圆其说、力不从心。
融会贯通、顺利完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