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世的意思、遁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世的解释

[reclusion] 独自隐居,避开俗世;避世隐居

遁世绝俗

详细解释

亦作“遯世”。避世隐居。《孔丛子·记义》:“ 孔子 读《诗》《小雅》,喟然而叹曰:‘……於《考槃》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后汉书·陈蕃传》:“以遯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 宋 苏轼 《阮籍啸台》诗:“ 阮生 古狂达,遁世默无言。” ********* 《蜃楼》八:“他自己也觉得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位遁世的修道士的样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世(dùn shì)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主动脱离世俗社会,追求隐逸生活状态。《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逃避人世,隐居不仕",该释义包含两层语义重心:其一强调行为主体的主动性("遁"含躲避、退避之意),其二指向与世俗价值体系的割离("世"指尘世礼法体系)。

从构词法分析,"遁"字甲骨文作"",《说文解字》释为"迁也,从辵盾声",本义为迁移逃避,引申为隐退;"世"在金文中象草木之形,后借指人类代际更替形成的世俗社会。二字组合后,词义发生转喻,特指士人群体为保持精神独立而采取的特殊生存方式。明代《字汇》特别指出该词"非消极避祸,乃守道存真之举",揭示了其蕴含的积极价值取向。

在经典文献中,《易经·乾卦》"遁世无闷"的表述,最早将该词纳入哲学范畴,强调隐逸者在精神层面的自足状态。宋代朱熹《周易本义》注解:"遁者,退避不出之名。世谓尘俗,无闷谓其遁之志决"(引自《四库全书》周易注疏卷三),这既解释了词语的构成理据,也阐发了其文化内涵。

现代语义学研究表明,"遁世"在当代语境中衍生出三重维度:物理空间层面的归隐(如山林隐居)、社会关系层面的疏离(如断绝社交)、精神层面的超脱(如心灵修行)。这三种形态在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等文学表达中均有典型呈现。

网络扩展解释

“遁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独自隐居、避开俗世,常与避世、隐居等概念关联。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遁世”读作dùn shì,字面意为“逃离世俗”,指主动选择隐居生活,远离社会纷扰。例如:

二、文化渊源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古籍:

三、应用场景

  1. 文学表达:常用于描述隐士或对现实失望者的选择,如郁达夫《蜃楼》中“遁世的修道士”。
  2. 哲学思想:儒家与道家均有相关讨论,如《后汉书》提到“以遯世为非义”,反映儒家对隐逸的矛盾态度。

四、相关延伸

五、注意事项

需注意“遁世”与“避世”的细微差异:前者强调主动逃离,后者更偏向被动躲避。此外,该词常含消极色彩,隐含对现实的失望或无奈。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学用例,可参考《孔丛子》《后汉书》及苏轼、郁达夫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白饶暴乐本任闭心常古乘具齿后音吃乌饭痾黑屎崇科舂粮鉏耨呆脑呆头电子商务谛审蠹心二虞匪军虙羲盖地咯吧割地求和更换钩月光盘行动官街轨法过君果行怀囊洚水郊邑嗟尚靖享九纬苛切老婆子令人起敬留娭龙荒朔漠路粮麦樱摩切你死我活曲附洒扫实边施逞淑恶死力思烟台逃隐天冠吐款委折僞装五谷不分物师相和歌香薪笑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