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江淹 ,少有文名,世称 江郎 。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后来常用“江淹才尽”比喻才思衰退。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初, 淹 罢 宣城郡 ,遂宿 冶亭 ,梦一美丈夫,自称 郭璞 ,谓 淹 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 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復成语,故世传‘ 江淹 才尽’。”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愚乃志气日惰,几于进寸而退尺,尝自笑曰:‘岂 江淹 才尽邪!’”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三:“今世士惟务作诗,而不喜涉学,逮世故日胶,性灵日退,遂皆有 江淹 才尽之誚矣。” 清 黄景仁 《送余伯扶之太原序》:“嗟乎! 君苗 砚焚, 江淹 才尽,壮志已消乎十载,虚名谁託乎千秋?”
“江淹才尽”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jiāng yān cái jìn
结构:主谓式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核心含义:比喻文思枯竭或才情衰退,无法再创作出优秀作品。其典故源自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经历。
该成语与“江郎才尽”同源,但因“江淹”本名更符合史实,部分文献倾向使用“江淹才尽”。其核心意义在于强调才华的短暂性与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江淹才尽》是指江淹的文才凋零、无法再有振作的意思。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年轻时文风犀利,才华横溢,然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文才逐渐衰竭,无法再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作品。因此,后人用《江淹才尽》来形容文人才华在某一时期内消耗殆尽,再无可为之事。
《江淹才尽》的组成部分包括江、淹、才、尽四个字。其中,江的部首为水,淹的部首为氵,才的部首为扌,尽的部首为尸。笔画分别为江(7画)、淹(11画)、才(3画)、尽(6画)。
《江淹才尽》的来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江南有绝句》:“江淹才尽鬓离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这里的“江淹才尽”是指江淹的才华在某一时期内消逝殆尽。
《江淹才尽》的繁体字为「江淹才盡」。
《江淹才尽》作为一个成语,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他曾经是文坛的翘楚,但曾几何时,他的才华竟然如此迅速地「江淹才尽」。
组词:江南、淹没、才华、才子、才情。
近义词:沦落、消逝、凋谢。
反义词:才气、才华横溢、大展宏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