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used;aroused;excited and indignant] 振奋激励,激励;奋发昂扬
激昂大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言辞激昂
亦作“ 激卬 ”。1.振奋激励,激励。 汉 刘向 《列女传·王章妻女》:“妻呵怒曰:‘ 仲卿 尊贵。在朝廷谁愈於 仲卿 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 唐 怀素 《自叙》:“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盖昇平之际,物色人才,危急之秋,激昂忠义。”
(2).激怒而使之感悟。《文选·扬雄<解嘲>》:“ 范雎 , 魏 之亡命也……激卬万乘之主,介 涇阳 抵 穰侯 而代之,当也。” 李善 注引 如淳 曰:“激卬,怒也。”
(3).奋发昂扬。 汉 傅毅 《舞赋》:“明诗表指,嘳息激昂。”《新唐书·李训传》:“ 仲言 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鉤揣人主意。”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精忠既满腔,更有这力纵横助激昂。”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说话微微有点口吃似的,但是在他的感情激昂的时候,词锋是锐利的。”
“激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形容情绪、语调或行为上的强烈振奋与昂扬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带有振奋激励的意味。例如:“言辞激昂”“群情激昂”。
延伸含义
“激昂”既可用于描述个体的奋发状态,也可指群体情绪的激荡,兼具激励与感染的双重作用。其内涵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常见于文学、历史及日常表达中。
《激昂》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情绪或声音激烈、慷慨激昂。
《激昂》是由部首水和字母冈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8。
《激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激诗》:“激豫君子,终终熙熙。”后来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激昂》的繁体字为「激昂」。
在古代,激昂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保持相似。
他发表了一场激昂的演讲,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激动、激烈、激情、激励、激发等。
慷慨激昂、慷慨激愤、兴奋激动。
平静、冷静。
班散绷扒吊拷彪虎常则是骋奇赤脚仙人吹冷风答剌点纸顶门立户二酉棼秽拊髀辅齶藁茇高广耕廛公旦宫监关所核子反应滑雪衫恢特鼲貂火剂箭袄燋鲠积薪候燎郡帅可但理功六尘不染琉璃瓦流戍留爪那落迦泥牛入海女先埤薄匹群剖卵遣除乾和戚宦绮年琼章秋庾热呼仁心仁术耍叉双伴儿朔鄙堂斧天圣团长驼鸟五楘相越贤厚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