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貊的意思、蛮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貊的解释

亦作“ 蛮貉 ”。亦作“ 蛮貃 ”。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 卭 筰 之货致之东海。”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 华阳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包顺》:“按 包公 在当日已名动蛮貊如此。”原注:“指 西羌 于龙 呵 归 汉 ,慕 包拯 名,乞姓 包 事。”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羶秽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蛮貊”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中原地区对未开化部族的统称。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蛮”原指南方部族,“貊”则指北方部族,合称后形成泛指边疆民族的贬义词汇。词义演变中,“蛮貊”逐渐扩展为对文化习俗差异较大族群的泛称,例如《论语·卫灵公》记载“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此处以地理与文化双重标准界定异族。

从构词角度分析,“蛮”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本义与虫蛇相关,后引申为粗野之意;“貊”通“貉”,《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指出其假借为北方部族名称,二者组合后强化了对异族“未受礼教”的贬抑态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该词承载的华夏中心观,反映古代汉族对四方民族的认知框架。

现代汉语使用中,“蛮貊”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蛮貊之人,不习兵革”,此处客观描述边疆民族军事特点,但需注意该词在现代语境中已不适用于民族表述。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此类词汇是研究古代族群关系与汉语词汇史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蛮貊”是古代汉语中对四方未开化民族的统称,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蛮貊”合指古代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落后部族,其中“蛮”代指南方民族,“貊”代指东北方民族。后引申为对四方未开化民族的泛称,带有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字义分解

  1. 蛮(mán)

    • 本义:粗野、凶悍(如“蛮横”“野蛮”)。
    • 古代特指:长江流域以南的少数民族(如“南蛮”)。
    • 方言:表示程度深,意为“很”“挺”(如“蛮好”)。
  2. 貊(mò)

    • 本义:古代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如“秽貊”)。
    • 姓氏:少数姓氏来源之一。

三、文献例证


四、引申含义

该词隐含古代中原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华夷之辨”观念,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现代语境中需注意文化敏感性。

别人正在浏览...

捱次败天公八垠别居异财布列参狼羌称褒撤资愁冗冗传阅春晖寸草登举登山小鲁定归咢咢毦笔额外抚絃高年级生根牟挂号怪错海道寒惧还乡团恢弘校勘学交洽咎谪隮陟举兵具伏踽踽独行俊鹘抠搜姱尚匮涸拉剌灵眸临侵理议龙鹄莽莽荡荡瞀忧美我宓机绢弄花剽裂千人踏毬鱼三蘖盛农牲事沈默石华娥绿食既适价署假名通帛微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