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絳脣 ”。朱唇,红唇。 汉 扬雄 《蜀都赋》:“眺朱颜,离絳脣,眇眇之态,吡噉出焉。” 南朝 梁 江淹 《咏美人春游》:“白云凝琼貌,问珠点絳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絳唇皓齿,鬒髮如青丝。” 清 陈维崧 《竹枝·粤东词》:“檳榔酒酿鬱林春, 鬱林 儿女多絳唇。”
(2).借指红色箫孔。《文选·王褒<洞箫赋>》:“鎪鏤离洒,絳脣错杂。” 李善 注:“絳脣谓簫孔以朱饰之。”
“绛唇”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面的含义和用法:
字面解释
“绛”指深红色或紫红色,是中国古代对鲜艳红色的称谓;“唇”即嘴唇。合称“绛唇”特指红润如绛色的嘴唇,常用于形容人的唇色健康美丽。
引申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绛唇”赞美女性或男性的容貌,如“绛唇皓齿”形容唇红齿白的姣好面容。
传统象征意义
特殊指代
古代乐器箫的红色音孔也被称为“绛唇”,如《洞箫赋》中“绛唇错杂”即描述箫孔装饰。
文献记载
诗词应用
例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通过“点绛唇”刻画少女娇羞情态。
“绛唇”既可指具体的红唇,也可作为文学意象或乐器部件的代称。其核心内涵始终围绕“绛色”的艳丽特质展开,兼具审美与文化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用例或历史渊源,可参考《全汉赋》《宋词选注》等文献。
绛唇(jiàng chún)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嘴唇的颜色鲜红,宛如绛色。绛色为中国传统颜色之一,带有一种深红的光泽。
绛(糸丝部,9画)和唇(口口部,11画)。
绛唇一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考究,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嘴唇的颜色红润如绛色,表达美丽动人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绛唇的写法为「絳唇」。
根据《康熙字典》,绛在古时候有多种写法,包括「纕」、「絳」、「漚」等。而唇的古代写法为「脣」。
1. 她的绛唇带给人们无尽的诱惑和神秘感。
2. 秋天的葡萄紫红色,就像绛唇一样美丽。
绛眼(形容眼睛的颜色红润)、绛丝(形容丝绸的颜色鲜红)、绛纱(深红色的纱),等等。
近义词:红唇、樱唇。
反义词:苍唇、苍黯。
卞田居别管不知所终苍皤惨可可朝冠程门立雪称为黨偏顶谒短提铳矾石俸廪分龙日干活歌乐宫监骨分过目成诵孤注好运诃伽国浑抡吞枣火谷际会风云金华夫人蹶角受化括访婪墨六案纶诏蛮莫茅靡面板弥缝其阙挪挲泙泙僄声批娅娜千里及青绂曲环三帛山落善念山系食结时用説合四楞锏隧埒贪耄同心合力腯伟王侯将相五言长律详静显赠洗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