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纁帛、玄帛、黄帛。《书·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孔 传:“三帛,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南齐书·乐志》:“五玉既献,三帛是荐。”一说指赤缯、黑缯、白缯。《史记·五帝本纪》:“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 裴骃 集解引 郑玄 曰:“帛,所以荐玉也。必三者, 高阳 氏后用赤繒, 高辛 氏后用黑繒,其餘诸侯皆用白繒。”
“三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礼仪制度中的丝织品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帛”指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织品,具体为纁帛(浅红色)、玄帛(黑色)、黄帛(黄色)。这些帛在古代礼仪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通常用于诸侯朝见天子时的献礼。《尚书·舜典》记载:“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说明其用于祭祀或朝贡仪式。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其具体所指颜色可能因朝代礼制差异存在不同解释,但核心均指向礼仪中的等级制度与物质象征体系。
词义解释:《三帛》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三层丝绸。其中,“三”表示数量,“帛”是指古代的一种精美丝绸织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三帛》的拆分部首是“工”,总笔画数为12。
来源:《三帛》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歌集《诗经》中,其中的《伐柯》篇中有“三绩綌繡,職綿如桃”之句,而这里的“三绩”即指的是三层的丝绸。
繁体字:繁体字形态下,《三帛》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对于《三帛》一词,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的写法为:
三:中间有横杠“—”,下部为弯曲形状
帛:上部是“巾”,下部是“白”和“巾”的结合形状
例句:他身披三帛,宛如王者降临凡间。
组词:三年,三月,三国,三角,三思,三倍,三倍半
近义词:丝绸,绸缎,锦绣,纺织品
反义词:粗布,麻布,毛料,棉布
仓海车轮宠辱绰开潨洞村翁大晨蹀跇定所鸫鵍度长絜短恩例幡盖丰满浮沉负利率根穷共婚公槂毁坏矫邪归正节点鸡口牛后噤闭精金击碎唾壶镌骨铭心恪忠两街吝选陋疾陋族路陌蛮妆马餹糜躯碎首末班目视闹乱子瞥列裒汇羌戎秋夜七子均养悛悛曲泉让烟剩馥残膏生虎子输纳司理遂功叹辞贪贤调治同共頽然枉滥无嗣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