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雍陶 ﹞后为 简州 牧,自比之 谢宣城 、 柳吴兴 也,宾至则折挫之,閽者亦怠,投贄者稀得见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王性之 读书,真能五行俱下……后生有投贄者,且观且捲,俄顷即置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 陈无己 少有誉, 曾子固 过 徐 , 徐守 孙莘老 荐 无己 往见,投贄甚富。” 明 宋濂 《元故奉训大夫杨君墓志铭》:“各执政与宪司纪者,艳君之文,无不投贄愿交。”
“投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礼仪或社交行为。其含义可拆解为:
字面解析
具体含义
“投贽”即指携带礼物或文书初次拜见某人,表达尊敬或求教之意。常见于古代文人、官员的社交场景,例如:
历史背景
这一行为与古代科举制度和门第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唐代举子常向权贵“投贽”行卷,通过展示才华争取推荐机会;宋代文人亦以此结交名流,拓展仕途。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文化内涵。
“投贽”指的是向别人贡献或送上礼物、礼品或物品。在社交场合中,投贽是一种常见的行为,目的是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感谢或友好。
“投贽”的字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手”和“贝”。它总共有12画。
“投贽”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人们常常以财物形式表达感谢或好意。因此,将礼物投掷给对方或送给对方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后来演变为“投贽”的概念。
“投贽”的繁体字为「投贄」。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投贽”的汉字写法为「投脂」。这个写法强调了“投”字的动作和“贽”字的意义。
1. 他在生日派对上投贽了一件漂亮的礼物。
2. 为了表示感谢,他决定向老师投贽一本书。
投贽的组词有:投递、贽见、贽敬。
与“投贽”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馈赠、奉送、献礼。
与“投贽”意思相反的词语有:索取、讹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