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贽的意思、投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贽的解释

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雍陶 ﹞后为 简州 牧,自比之 谢宣城 、 柳吴兴 也,宾至则折挫之,閽者亦怠,投贄者稀得见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王性之 读书,真能五行俱下……后生有投贄者,且观且捲,俄顷即置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 陈无己 少有誉, 曾子固 过 徐 , 徐守 孙莘老 荐 无己 往见,投贄甚富。” 明 宋濂 《元故奉训大夫杨君墓志铭》:“各执政与宪司纪者,艳君之文,无不投贄愿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贽”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士人初次拜谒尊长或权贵时,呈递礼物或诗文以表敬意的行为。该词由“投”(呈递、进献)与“贽”(初见尊长所执的礼物)二字构成,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与交际规范。

从词义发展看,“投贽”最初专指进献玉帛、禽鸟等实物贽礼,如《礼记·士相见礼》记载士人“执雉为贽”。随着科举制度兴起,文人逐渐以诗文代替实物作为晋身之资,故唐代文献中“投贽”多指文人向权贵投献诗赋以求引荐,如《新唐书·李邕传》载“长安中,李峤等奏邕文高气直,乃召拜左拾遗。未几,御史中丞姚崇轻其躁,邕投贽于执政”。(来源:《汉语大词典》)

需要注意的是,“投贽”行为在明清时期因科举腐败现象而渐含贬义,常与“干谒”“请托”等词关联,如《明史·选举志》批评“士子投贽公卿,冀得荐拔”的风气。(来源:《古代汉语词典》)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投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礼仪或社交行为。其含义可拆解为:

  1. 字面解析

    • “投”:指递交、呈送。
    • “贽”(zhì):指初次见面时携带的礼物,称为“贽见礼”。古代士人拜见尊长或上级时,需携带特定礼物(如禽鸟、玉帛等)以示敬意。
  2. 具体含义
    “投贽”即指携带礼物或文书初次拜见某人,表达尊敬或求教之意。常见于古代文人、官员的社交场景,例如:

    • 士人向师长或显贵呈递诗文以谋求赏识;
    • 下级官员拜见上级时递送名帖和礼物。
  3. 历史背景
    这一行为与古代科举制度和门第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唐代举子常向权贵“投贽”行卷,通过展示才华争取推荐机会;宋代文人亦以此结交名流,拓展仕途。

  4.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半导体整流器抱围闭纵重茧刺柴大呼小喝放荡方山子饭囊酒甕犯顺苻坚负失膏粱纨褲哥儿滒弱公才公望狗头鼠脑贵粟行政区划汉旅豪友赫赫扬扬候送豁如甲地家禽嘉贽介入羯膻久别重逢九行八业居势狂狺老子娘连州憀戾论点面垢闹穰穰努力拍合牵比棨戟遥临遒絶犬鸡趣兴叡略杀伤半径声张深眇十六国收效水丑木睡脸私仇通南彻北枉费望风而降祥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