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绳的意思、踏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绳的解释

即走绳。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索。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 昌 ( 贾昌 )度胜负既决,强者前,弱者后,随 昌 鴈行,归於鸡坊。角觝万夫,跳剑寻撞,蹴毬踏绳,舞於竿颠者,索气沮色,逡巡不敢入。” 清 李芝 《解马行》:“踏绳舞罢舞穿梯,衣衩层分蓝与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绳是中国传统杂技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亦称为“走索”或“绳技”,指表演者在悬空的绳索上行走、跳跃或完成各类平衡动作。该词为动词性短语,读作“tà shéng”,属于杂技类专有名词。

从表演形态分析,踏绳要求演员通过精准的肢体控制,在固定于两端的绳索上完成规定动作。根据《中国杂技史》记载,这种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张衡《西京赋》描述的“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印证其两千余年的传承历史。《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在悬空的粗绳上表演各种动作的杂技”,强调其以绳索为载体的动态平衡特征。

在技术规范层面,现代踏绳表演分为硬绳(钢丝)与软绳两种类型。硬绳直径通常在2.5厘米以内,表演者需穿着特制软底鞋以增强摩擦力;软绳直径多在5厘米以上,着重展现演员的柔韧性与动态平衡能力。中国杂技家协会官网资料显示,该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文化价值的官方认定。

网络扩展解释

“踏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一、杂技表演形式

指一种传统杂技,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行走并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又称“走绳”或“踏索”。

  1. 历史记载:唐代文献《东城老父传》提到“踏绳”与角抵、跳剑等技艺并列,可见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2. 表演特点:演员需在绳索上保持平衡,甚至进行跳跃、翻滚等动作,清代李芝的《解马行》也描述过相关场景。

二、引申的成语用法(较少见)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网)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行事谨慎小心,如“踩在绳子上行走般不敢有丝毫差错”。但这一用法在古籍和权威文献中未明确记载,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衍生义。

“踏绳”的核心含义是杂技表演形式,而作为成语的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东城老父传》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挨靠百分般剥宝璐保温陈谊代敍甸农叠燮东王父奉觞纷讼高唐梦高跱寡淡罣牵故枝浑括互相标榜僭忒家僮介士镜台谨戒金闪闪寄书桃久违捐牀帐娟好静秀类家凌亏六场通头録序明禋闹仗泥铛呕符徘徊菊飘带千人捏骑驴觅驴寝荐惸独鳏寡秋后算帐如数沈碧戺庭适值水晶鲙谇讛粟文态色同来育脱貂望云骓蛙蛭物我小材枭俊禽敌信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