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又名剪红罗、碎剪罗、雄黄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石竹科。叶对生,卵状椭圆形。夏季开花,呈红黄色或朱砂色。生长于我国中部。结实大如豆,内有细子,可入药。亦栽培供观赏。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
“剪春罗”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主要分为植物学和成语两种解释:
剪春罗是石竹科剪春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Lychnis coronata。其特点包括:
形态特征
名称由来
因花瓣形似剪开的丝织品“春罗”而得名。李渔《笠翁对韵》中“薄袂剪春罗”即形容其花瓣特征。
分布与用途
别名
又称剪红罗、剪夏罗、碎剪罗等,因花期跨越春夏,不同地区名称略有差异。
“剪春罗”在个别语境中作为成语使用,意为“迅速行动,抓住机会”,由“剪断春天罗网”引申而来。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植物学细节,可参考《本草纲目》相关记载。
《剪春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决裂、分离、不再交往。
《剪春罗》的部首是“纟”(纟是纤维的意思),笔画总共有16画。
《剪春罗》出自明代李时中的《智囊全集》一书,此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位富家子弟与一个漂亮的姑娘相爱,并确定了婚约。然而,富家子弟的母亲却对这段姻缘表示反对,但富家子弟坚持要和姑娘结婚。
《剪春罗》的繁体字为「剪春羅」。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剪春罗》的古汉字写法为「剪春紵」。
他们之间曾经是那么亲密,但现在已经剪春罗了。
剪刀、春天、罗网。
断交、分离、绝交。
和好、重归于好、修复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