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建安骨的意思、建安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建安骨的解释

指 汉 魏 之际 曹操 父子和 建安 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 建安 , 汉献帝 年号。 唐 李白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 蓬莱 文章建安骨,中间 小谢 又清发。” 王琦 注:“ 东汉 建安 之末,有 孔融 、 王粲 、 陈琳 、 徐干 、 刘楨 、 应瑒 、 阮瑀 及 曹 氏父子所作之诗,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亦称“ 建安风骨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黄初 之后,惟 阮籍 《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是汉语文学史术语,特指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风格。该概念最早见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一、时代特质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催生了“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悲壮文风,作品多反映战乱现实与济世情怀,如曹操《蒿里行》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直击民生疾苦。

二、艺术特征

表现为语言刚健质朴与情感慷慨激越的结合,钟嵘《诗品》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即典型体现。

三、精神内核

蕴含“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与“通脱自由”的个性表达,王粲《登楼赋》将个人飘零感与家国忧思熔铸一体,展现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该术语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被界定为“中国文人诗歌传统的重要源头”,其现实关怀与艺术张力对唐代陈子昂、李白等人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建安骨”是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指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建安年间)形成的刚健遒劲的文学风格,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含义

“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和孔融、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文创作风格。其特点是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骨刚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

二、历史背景

三、文学特征

  1. 主题:既有对乱世的真实描写(如曹操《蒿里行》),又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如曹植《白马篇》)。
  2. 风格:刚健遒劲、意境宏大,兼具悲凉之气与进取精神。
  3. 语言:质朴自然,摒弃汉代辞赋的浮华,开创五言诗的新高峰。

四、后世影响

李白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赞“蓬莱文章建安骨”,将其视为汉代至六朝文学的典范。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等文论也多次提及这一概念,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

注:需注意个别网页(如)将“建安骨”解释为“人的品质坚定不移”,此为对“骨”字的望文生义,与文学史定义不符。

别人正在浏览...

把都儿步庑褡裢导送低级东床娇婿斗进讹钱发命饭饮飞电规讽榖皮巾酣艳豪胜河汾门下黑腥事鸿规黄枢华阴市见道浇态娇婉浄业金粟堆九举击斩恳款宽恩矿主累苏积块良榦良式留中不发龙髥毛丁杪秋弥龙明火执械摹想幕士内款飘洋披胆皮丝齐暾果荣达扫灭扫堂子深文大义书眉诵念陶朱天演跳下黄河洗不清土豹屠宰税伟行乡音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