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枷和脚镣。旧时的两种刑具。 郭沫若 《月蚀》:“我从前在什么书上看过,说是女人用的环镯,都是上古时候男人捕掳异族的女人时所用的枷镣的蜕形。”
"枷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由"枷"和"镣"两个刑具名称组合而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枷"指旧时套在罪犯脖子上的木制刑具,呈"开"字形;"镣"指套在脚腕上的铁制锁链。两者合用构成"枷镣",特指古代束缚人身自由的成套刑具。
从构词法分析,该词属于并列式合成词,《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最早见于明代文献《醒世恒言》,用于描述"颈项套枷,双足系镣"的受刑状态。在中国刑罚史上,枷镣体系自汉唐逐渐形成制度化应用,据《中国刑罚史》记载,宋代刑律对枷镣的规格有明确规定:木枷重二十至二十五斤,铁镣链长三尺。
现代汉语中,"枷镣"除特指实体刑具外,更多用于比喻义。《现代汉语比喻词典》将其引申为"精神或制度上的束缚",如茅盾在《子夜》中写道:"封建礼教如同无形的枷镣"(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这种语义演变符合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枷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组合后“枷镣”指古代两种并用的刑具——木枷与脚镣,主要用于限制犯人的行动自由()。
如今该词多用于比喻精神或制度上的束缚,例如:“打破思想枷镣”。其具体刑具功能已随古代司法制度消亡,仅存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语(如“铐镣”“枷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背会陛殿闭口韵补授岔路朝音赤熛怒传胪出塞村庐大吹法螺待到诞生黩昏凡羽非意相干風鐸風月主俯拾感忿古泽鹘鸼鸿朗哗闹豁剌互为因果监护人嘉训解弁金簳九腹絶种隽婉抗足胯下坤表枯住垒七修斋领扣厉气陋行辂挽名堂摹临纳胯挪腰牛鬭沛发披房千里眼请地琼林玉树膳羞识面石南史篇太皓廷讯铜浑铜梁物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