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识面的意思、识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识面的解释

(1).相见。 唐 韩愈 《答张彻》诗:“首敍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宋 陆游 《赠应秀才》诗:“辱君雪里来叩门,自説辛勤求识面。”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河工奢侈之风》:“有为宾主数年,迄未识面者。”

(2).见过面;熟识。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贄 居 忠州 十餘年,常闭门不出入,人无识面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看着路傍,专望一识面之人经过此地,便是救星。” 茅盾 《虹》五:“从未有过一个仅仅识面的男子对她这样地关切,这样地热心,并且这样地努力想博她的欢心。”

(3).犹世面。《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呸!你这死不见识面的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识面

识面是由“识”与“面”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两个单字的释义及历史语用分析:

  1. 字义解析

    • 识(shí):本义为知道、辨认,引申为知识、见解。如《说文解字》:“识,知也。”
    • 面:指脸、表面,亦引申为事物的表象或外在形态。
  2. 古典文献中的含义

    “识面”在古汉语中多指“认识面容”或“见过面”,强调对某人外貌的辨认。例如:

    《初学记》引《晋书》:“虽未识面,便契若平生。”

    此处指虽未亲眼相见,却如故交般投契,凸显“识面”的表层认知属性。

  3. 现代汉语的引申义

    现代用法中,“识面”更侧重“表面的认识”或“浅层了解”,常含贬义,暗指认知未深入本质。例如:

    朱熹《朱子语类》:“今人读书,多只是识面而已。”

    批判仅停留于文字表象的学习态度。

  4. 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识面”释义为“见过面;相识”,并标注其引申义“仅知外表,未解实质”。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标注为动词性短语,释义“曾经见面认识”,但未收录其贬义用法,反映语义的时代流变。

  5. 语用差异与辨析

    • “识面” vs “相识”:

      前者强调“视觉层面的辨认”,后者侧重“双向交往关系”。如《红楼梦》“虽不识面,久仰大名”中,“识面”特指未曾亲眼相见。

    • 古今语义演变:

      古代中性描述见面事实(如《世说新语》“吾不识面”),现代渐带“浅薄认知”的批判色彩,需结合语境判断。

参考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识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其常见释义及用法:

一、基本含义

  1. 相见
    指初次见面或相互见面。例如唐代韩愈《答张彻》诗:“首敍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例句:古代文人常通过书信往来,多年后才正式识面。

  2. 见过面或熟识
    表示对某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熟悉。如《东周列国志》提到“专望一识面之人经过此地”,茅盾《虹》中描述“仅仅识面的男子”。

  3. 犹世面
    指社会阅历或见识,如“增长识面”可理解为开阔眼界。

二、用法与辨析

三、注意

部分资料(如)将其误作成语,解释为“通过面相推测内心”,但权威典籍(汉典等)未收录此义项,建议以“相见、熟识、世面”三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例句,可提供上下文以辅助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傲忽禀学滨涯补导不格茶荈称塞宠访酬决揣合逢迎翠被豹舄当着不着胆落丹霄姿电子手表蠹蛀放饭流歠割符贡赐功到自然成共饮一江水官牛孤山处士横杀幻茶华屋毁剥获丑鲛帕季次踦零钱窘苦酒禁纠折倦谈绝技钧録苦船连头粒度马笠没心肠木城盘歌掊攟切近的当请君入瓮秋苗日中为市三襄夷圣明试贡属车私文外鹜委细无从武汉长江大桥祆庙火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