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偷俗的意思、偷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偷俗的解释

浇薄的人情风俗。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近逢 公素 我同好,厌愤偷俗常鬱陶。”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偷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成语含义(缺乏创新性)

指人的言行举止陈腐、庸俗,缺乏独创性和个性()。该词由“偷”(抄袭、模仿)和“俗”(平庸、陈腐)组成,强调对创新精神的缺失。例如在文艺创作中,若一味模仿他人风格,则可能被批评为“偷俗”。

二、古汉语词义(社会风气浮薄)

宋代文献中特指浇薄的人情风俗,如苏舜钦诗句“厌愤偷俗常鬱陶”即表达对社会浮躁风气的批判()。这类用法多出现在古代诗文,反映作者对社会道德滑坡的忧虑。

三、地方民俗(鄂西土家族习俗)

在鄂西土家族文化中,“偷俗”是一种特殊传统,包括:

  1. 偷瓜祝寿:中秋夜偷瓜送给无子家庭寓意添丁
  2. 偷梁建房:建房时“偷”他人木材作房梁,被偷者视为吉利 这类行为虽名为“偷”,实为受认可的传统习俗()。

注:现代汉语中主要沿用前两种含义,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地方民俗释义仅存在于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中。

网络扩展解释二

《偷俗》的意思

《偷俗》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或行为举止违背了社会常规、道德规范,显得不合适、不得体或低俗。

拆分部首和笔画

《偷俗》这个词由“亻”(人字旁)和“头”(头部偏旁)组成。部首“亻”表示人,笔画数为2;部首“头”表示头部,笔画数为5。

来源

《偷俗》一词源于古代文人,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白朴的《玉台新咏》:“鹤发才知早,鱼死恐未死。少蜂偷俗后,老虎七日蹄。”该词通过反衬手法表达了作家对时代风气逐渐低俗化的不满。

繁体

《偷俗》的繁体字为「偷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略有不同,而《偷俗》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偸俗」。

例句

1. 他的言谈举止总是那么偷俗,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气质。

2. 这幅画作过于庸俗,透露出一股偷俗的气息。

组词

偷懒、偷窥、偷偷摸摸、偷笑、偷拍、偷盗

近义词

低俗、庸俗、拜金、轻浮

反义词

文雅、大方、端庄、正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