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甲楯的意思、甲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甲楯的解释

亦作“ 甲盾 ”。1.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 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 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

(2).泛指武器。 清 唐甄 《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3).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宋 李纲 《议国是》:“夫 吴 伐 越 , 勾践 以甲楯三百,栖於 会稽 。”

(4).披甲持盾。 明 刘基 《次韵追和音上人》:“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鐘老衲闲。”

(5).指仪仗卫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餘在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甲楯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甲"和"楯"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军事防御装备。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字义解析

  1. "甲"指铠甲,特指以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战衣。《说文解字》载:"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其军事含义始于甲骨文时代。
  2. "楯"通"盾",《说文通训定声》注:"楯,假借为盾",指手持防护器械,早期多用木制,后发展为铜铁材质。

复合词释义 甲楯连用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甲楯已具",指成套的防御装备系统。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其具体包含:

历史演变 从商代青铜胄到明代布面甲,甲楯形制历经三阶段演变:

  1. 商周时期:青铜甲与藤盾组合
  2. 秦汉时期:铁质札甲与木心铜盾
  3. 唐宋时期:明光铠与复合材质旁牌

文献例证 《汉书·晁错传》记载"坚甲楯幕,革笥木荐",印证甲楯与其它防护器具的配套使用。《武经总要》收录宋代步人甲图示,详载"甲叶一千八百二十五枚,重四十九斤"的制式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甲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扩展释义


3.文化寓意


4.使用示例


“甲楯”一词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既指具体兵器,也延伸为军事力量或支持者,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左传》《史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心安集阿育王保质背僻兵镇不则声参假草率收兵常满仓陈霸先大花边稻醴俄顷耳刮子恶仗垡子地風讓日風物夫甘都卢根状茎篝车挂齿官庾国门河雒合休烘衬候教环周麾日洊迭家弦户诵笄导敬敏积臧剧场絶险链条脸霞林阜率尔人谟拜强唇劣嘴倾肠倒肚区别曲贷曲局染指甲草荣归闰益升格时耕数黑论黄殊绩松飈淘沙通达兔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