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籍册。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治理政体·户帐》:“ 武德 六年三月,令天下户,每岁一造帐籍, 开元 十八年十一月,敕请户籍三年一造,此户口有帐之初也。”《宋史·食货志上二》:“诸州岁奏户帐,具载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
户帐,汉语复合名词,由“户”与“帐”二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户”指住户、门第,如《说文解字》载“户,护也,半门曰户”;“帐”原指帷幕,后引申为登记簿册,《玉篇》注“帐,帷也,张也,计也”。二字合称“户帐”,特指古代官府登记户籍、田产及赋税的簿册系统。
历史上“户帐”制度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了以“户”为单位的赋役记录。唐代推行均田制时,户帐成为土地分配依据,《唐六典》规定“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宋代《庆元条法事类》进一步明确户帐需包含丁口、田宅、牲畜等细目,为官府征税派役提供凭证。
该词在明清文献中仍具法律效力,《大明会典》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黄册制度”,要求每十年重造户帐,详细登记民户的人丁事产。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户帐之制,实为治国之基。”印证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户帐”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户帐(hù zhàng)指户籍册,即古代用于登记家庭人口、丁口等信息的官方记录。例如《宋史·食货志》提到:“诸州岁奏户帐,具载其丁口”,说明户帐是统计人口的重要依据。
部分资料(如)将“户帐”解释为“家庭收支情况”,但根据权威文献,此说法不准确。可能因“帐”与“账”字形相近导致混淆,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户籍制度,可参考《事物纪原》《宋史》等文献来源。
案覆报年碧沉沉愊抑不分胜负步景冲破赐舍翠妫大岯奠享东不訾惇典繁苛烦嚻官照挂舌固蔽裹梅花浩穣好说歹说禾主后虞恚望兼材缴送貑罴借东风旌举旌劳谨敬禁口痢九江八河雷厉风飞缅想谬荐木筏鸟粪层旁明盘器骈偶隦堄群听三寸舌莎搭八生产要素书囊书信体死城唐寅田坎头痛脑热王典弯路闻说鹜角黍香室骁碁小爷叔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