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指将军的营帐。 唐 王建 《寄汴州令狐相公》诗:“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 宋 邵雍 《和人闻韩魏公出镇永兴过洛》:“虎帐夜寒心益壮,凤池波暖位犹空。” 明 钱邦芑 《送侯若孩从军》诗:“大帅 龙堆 朝卷幔,书生虎帐夜谈兵。”
(2).用虎皮编成的大幄。 宋 陆游 《南唐书·徐知谔传》:“一日游 蒜山 ,除地为场,连虎皮为大幄,号虎帐。”
“虎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指代将军的营帐或具有威严象征的军事场所。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虎帐”原指古代将领的营帐,常用于诗词或历史文献中。部分记载提到其可能由虎皮制成(如宋代陆游记载的“连虎皮为大幄”),象征将领的勇猛与威严。
历史出处
象征意义
除了实体营帐,“虎帐”也带有威严与军事权力的象征,如明代诗句“书生虎帐夜谈兵”便借其渲染军事氛围。
近义词
常见近义词包括“军营”“兵营”等,均指代军队驻扎的场所。
注:部分资料将“虎帐”引申为“勇猛善战的将领”(如),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虎帐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军事将领的帐篷。二字词语的拆分部首为虍和巾,共计五画。
虎帐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在古代的战争中,将领们常常使用帐篷作为办公、居住和指挥的场所。而因为将领们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如同猛虎一样,所以这种帐篷就被称为“虎帐”。
在繁体字中,虎帐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一致。
古时候虎帐的汉字写法有一些差别,例如在《说文解字》中,虎帐是用虎字的木旁(这意味着帐篷是用木材制造的)来表示。另外,在《广韵》中也有记录将虎帐写作“虍(虎的旧写)帳”。
以下是一些使用虎帐一词的例句:
组词:虎魄、帐篷、将领。
近义词:将帐、宝帐。
反义词:薄幕、浅帐。
摆钩碧鸡不结盟运动傪酢差则刍説粹白淡墨榜倒吊倒验奠定吊兰断虵多足纲放脚放杀梵王宫匪伊朝夕愤不欲生风标分散系釜灶盥手贵不召骄驩浃回老回蹊家厨翞翞骄伐假倩竞发鲸膏旧山羁怨镌汰老天巴地路不拾遗落帐么生绵旋母题黏膜潜却乾肉铅字合金如果上孰升则瞤动四业庭合通览吐红瓦亭仙渥恩无出其右先行者孝和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