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瞤动的意思、瞤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瞤动的解释

肌肉掣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有一 * 脸脣瞤动,詰之,果窃器而欲逃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唇风》“唇风多在下唇生”注:“初起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唇不时瞤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瞤动(读音:rún dò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眼睑、肌肉或身体局部发生不由自主的抽动或跳动。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眼睑跳动

    指眼皮不自主地跳动。古人常将这种生理现象与吉凶预兆相联系(属迷信说法),现代医学则认为多与疲劳、神经紧张或眼部肌肉痉挛有关。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收录该义项,释义为“眼皮跳动”。

  2. 肌肉抽动

    引申指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或肌肤突发性、无意识的抽动或跳动。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为“肌肉掣动”。


二、词源与字义分析


三、典籍用例

  1.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张仲景):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释义:此处“身瞤动”指全身肌肉不自主颤抖,属中医对水气病导致体虚症状的描述。

    来源: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及历代注疏(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2. 《西厢记》(王实甫):

    “忽听得门儿瞤动,敢是那人来也。”

    释义:此处的“瞤动”借指门扇轻微晃动或发出声响,属文学化的引申用法。

    来源:元杂剧《西厢记》通行版本及注释本。


四、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以下领域: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线版链接(需订阅访问)。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43854。
  3. 《伤寒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787117115781。
  4. 《元曲选》(《西厢记》收录),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06223。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权威出版物;在线词典链接为官方付费资源,普通用户可通过图书馆或机构访问。)

网络扩展解释

“瞤动”是一个中医及古代文献中使用的词汇,指肌肉不自主的抽动或掣动现象,尤其常见于眼睑、面部等部位。结合多个来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1. 基本定义
    “瞤动”指肌肉突发性、无意识的短暂抽动()。这一现象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人体局部肌肉的异常反应,如嘴唇、面部或眼睑的颤动。

  2. 古代文献记载

    •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提到“脸脣瞤动”,指女奴因偷窃心虚导致嘴唇抽动()。
    • 《医宗金鉴》描述“唇风”病症时,将“瞤动”与风邪(中医致病因素)关联,指出病情加重时可能出现唇部频繁抽动()。
  3. 现代医学关联
    现代多用于描述眼睑不自主抽动(即眼皮跳),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 生理性:用眼过度、睡眠不足、精神压力等
    • 病理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电解质失衡等(需持续抽动超过一周时就医排查)。
  4. 中西医差异
    古代中医认为瞤动多与“风邪内动”相关,需辨证施治;现代医学则更关注神经或肌肉系统异常,可能通过补充维生素B12、调节作息等方式缓解。

提示:若出现频繁瞤动,建议减少电子设备使用、保证充足睡眠;若伴随面部其他部位抽动或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别人正在浏览...

禀施帛叠朝带车龙诚能调中砥励顶敬丢巧针东华门东家行钝惛堵塞方丈室風潮分铢宫女句吴荒腆碱土胶清假虚结邻积痾金榜题名开营愧辱蜡珠料知鸬鶿胪名孟叟翲忽普乃请便轻挑启乞去水三握发骚激色容山瓶神工意匠世袭鼠祸水犀甲顺溜思疑天难通沟往复晩世委泊隈嵎五羖皮现今纤翳小客写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