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户帖的意思、户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户帖的解释

亦作“户贴”。登记每户田产或人口的册子。《宋史·食货志上二》:“﹝方田﹞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元典章·户部三·异姓继承立户》:“今次追到 万洪 户帖查照,与各人所供相同。”《元典章·户部三·抄数户计军产》:“有司随即出给印押户贴付各户收执。”《明史·食货志一》:“ 太祖 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户帖是中国古代官府登记户籍信息的官方文书,相当于现代的户口簿或户籍档案。其核心功能是记录每户的人口、财产及赋役情况,作为国家征收税赋、征派徭役及管理人口的重要依据。

一、核心定义与功能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户帖是“旧时官府登记每户田产、人丁的册籍”。其核心特征包括:

  1. 登记内容:详细记载户主姓名、家庭成员、年龄、性别、职业、田产、房屋等;
  2. 赋役凭证:直接关联税赋征收(如田赋、丁银)和徭役摊派;
  3. 法律效力:具有官方认证性质,是户籍管理的法定文件。

二、历史演变与制度背景

户帖制度在明代趋于完善。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推行“户帖制”,要求全国逐户登记造册,由中央户部统一印制,地方官吏填写后“半印勘合”(加盖骑缝章),户部与民户各执一份。这一制度为后续“黄册”(明代户籍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古代户籍管理向系统化发展。

三、现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现代研究中,户帖被视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史的一手史料。例如:

四、当代相关概念

现代“户口簿”承袭了户帖的核心功能,但管理方式已信息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户口登记包含身份、亲属关系、迁移记录等,仍延续以户为单位的管理逻辑。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张廷玉. 《明史·食货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1958年颁布.

网络扩展解释

“户帖”是中国古代用于登记户籍、田产或人口信息的官方册籍,在不同朝代具有类似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户帖是政府制作的册子,主要记录每户的田产面积、应纳税额及人口信息。宋代称“户帖”,元代亦作“户贴”,两者为同义词。

  2. 历史背景与功能

    • 宋代:户帖由官府统一印制,详细记载民户田亩数量、位置及赋税额度,既是纳税凭证,也是土地产权的法律依据。田产纠纷中,户帖可作为官方认证文件。
    • 元代:延续宋代制度,户帖用于户籍管理和财产登记,如《元典章》记载其在分家析产、继承等事务中的作用。
    • 明代:据《明史·食货志》,户帖进一步成为赋役黄册的基础,强化了户籍与赋税挂钩的体系。
  3. 形式与内容
    户帖通常包含土地方位标记(如土埄、树木)、方帐(土地形状图)、甲帖(行政区划信息)等,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4. 社会意义
    作为古代户籍与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工具,户帖不仅保障税收,还维护了土地所有权,减少了民间田产纠纷。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应用差异,可参考《宋史》《元典章》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澳大利亚步骑不值一笑从道贷负低都儿低砥行磨名发潜阐幽風伯丰居奋起直追负俗之累膏脉高明远识高情逸态呱嗒合醵话不相投皇衢花头勇僵槁减字迳涉金紫九宗开辅克君口籍旷载跨虚魁秀枯木众楼松蒙茂闷酒谬舛难任浓妆艳裹偶发樵夫清概倾豁染须种齿日契三衣三竺扫阁晌觉商鞅蛇进绳度收齿瘦骨棱棱碎骨粉尸天绅同形微濛文档陷锋香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