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户贴”。登记每户田产或人口的册子。《宋史·食货志上二》:“﹝方田﹞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元典章·户部三·异姓继承立户》:“今次追到 万洪 户帖查照,与各人所供相同。”《元典章·户部三·抄数户计军产》:“有司随即出给印押户贴付各户收执。”《明史·食货志一》:“ 太祖 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户帖”是中国古代用于登记户籍、田产或人口信息的官方册籍,在不同朝代具有类似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户帖是政府制作的册子,主要记录每户的田产面积、应纳税额及人口信息。宋代称“户帖”,元代亦作“户贴”,两者为同义词。
历史背景与功能
形式与内容
户帖通常包含土地方位标记(如土埄、树木)、方帐(土地形状图)、甲帖(行政区划信息)等,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社会意义
作为古代户籍与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工具,户帖不仅保障税收,还维护了土地所有权,减少了民间田产纠纷。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应用差异,可参考《宋史》《元典章》等文献原文。
《户帖》是指一种特定的字体或书法风格,源自于古代中国,在书法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可以指著名的《户帖碑》。
《户帖》的拆分部首为门(ㄧ)和耳(ㄦ),总共包含5个笔画。
《户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楷书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公文书写和官方文件。
《户帖》的繁体为「戶帖」,部分区域或个人仍然使用繁体字书写。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户」字的写法较为简化,只包含2个笔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笔画逐渐增加,形成了现代的书写风格。
1. 他的书法水平高超,尤其擅长《户帖》的书写。
2. 这份文件采用了清晰工整的《户帖》字体,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1. 户籍:指人口统计和管理的登记制度。
2. 门户:指门的位置或门前的地方。
1. 户手:指通往屋内的门扉。
2. 家帖:指以家族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1. 土帖:指以民间艺术为基础的书法风格。
2. 离帖:指不拘束于传统规范的书法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