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死。 清 严复 《原强》:“盖政如草木焉,置之其地而发生滋火者,必其地之肥磽燥湿寒暑,与其种性最宜者而后可也,否则萎矬而已,再甚则僵槁而已。”
“僵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分析如下:
指植物枯死的状态,强调因环境不适导致的干枯衰败。例如,清代严复在《原强》中以草木比喻政治制度,指出若水土条件不适宜,草木会“僵槁”而亡。
由“僵”(僵硬、停滞)和“槁”(干枯、衰弱)组成,本义为“枯死”,后通过比喻扩展到人体与抽象概念。
常见于文学或学术语境,如严复的比喻:“政如草木……否则萎矬而已,再甚则僵槁而已”。
现代使用中,“僵槁”更偏向书面语,口语中多用“枯萎”“僵化”等替代。需结合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自然现象、人体状态或抽象概念)。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原强》原文或权威词典。
《僵槁》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指人或事物因年老、缺乏活力或不灵活而呈现出枯槁、僵硬的状态。
《僵槁》的部首拆分是「人」和「木」,其中「人」是偏旁部首,表示与人有关;「木」是实物部首,表示与树木有关。
《僵槁》的总笔画数为14画。
《僵槁》一词来源于古文词汇,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一文中,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自己岁月的衰老和无力。
在繁体字中,「僵槁」的写法仍然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僵槁」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僵」字的古代写法是「賓」,而「槁」字的古代写法是「敏+菒」。
1. 老人脸上的皱纹和颤抖的身体显示出岁月给他带来的僵槁感。
2. 这个企业一直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变得僵槁起来。
1. 僵化:形容人或事物思想或方式固定不变,不接受新的观念或发展。
2. 槁木死灰:形容人或事物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枯槁、呆滞、僵硬、迟钝
生机勃勃、活泼、灵活、敏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