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彰孝行。《新唐书·忠义传上·李源》:“夫褒忠,所以劝臣节也;旌孝,所以激人伦也。” 元 刘因 《哭张之杰》诗:“伤心墓头字,旌孝看他年。”
旌孝是汉语中表示“表彰孝行”的复合词,由“旌”与“孝”二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旌”本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旗帜,引申为表彰、显扬之意;“孝”指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的美德(《汉语大词典》第9册)。组合后,“旌孝”特指古代官府或社会对恪守孝道者的公开褒奖,属于中国封建礼教体系中的重要表彰制度。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礼记·王制》中“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杀,旌孝弟也”,体现先秦时期已将孝行纳入社会治理范畴。汉代确立“举孝廉”制度后,“旌孝”逐渐成为地方官员教化民众的常规举措,如《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县令需“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其中包含旌表孝悌的具体职责。
在实践层面,旌孝通常以立牌坊、赐匾额、免赋税等形式呈现。据《宋史·孝义传》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平江府民周某因“母病割股和药”,朝廷特赐粟帛并立“旌孝坊”。此类记载在明清地方志中尤为多见,如《嘉兴府志》载有“孝子张士麟庐墓三年,知府奏请旌表”等案例,反映旌孝制度在基层社会的深远影响。
注:本文核心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及历代正史礼制记载。
“旌孝”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历史典籍:
现代用法:
阿忒迷失百依百从北方话悲梗鼻犀波厮揣骨听声蹙鼻德浅行薄跌大叠意犯暴放良反国風景不殊丐取高行割发个人伤害珪璋鼓栏鼓柝寒浆宦成画肆回弹胶着节财籍贯精绝集权孔释夔契狼狗滥竽充数老世老鵶丽黄落叶马哈鱼迷离马虎盘查批逆龙鳞扑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钳锁蹺跖青苹驲马柔静三鹿为犇苫次羶腻石林精舍松声恬豁拖天扫地王八崽子五花马细高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