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抄估的意思、抄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抄估的解释

旧时主人侵吞奴仆财产的一种手段。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奴婢》:“然奴或致富,主利其财,则俟少有过犯,杖而錮之,席卷而去,名曰抄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抄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法律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对财产进行查抄并估算价值的行为。该词由"抄"(搜查、没收)和"估"(估价)两个语素构成,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司法文书,明清时期成为正式法律术语。

从构词法分析,"抄估"属于并列式合成词,两字均保留原义:前者指强制性的财产收缴动作,后者强调对财物价值的专业评定。在明代《大明律》中明确规定,对于犯重罪者需"籍没家产,着官差抄估",即由官方人员执行财产清点与估值程序。

历史文献中,"抄估"常与"籍没"连用构成法律程序链。《元典章·户部》记载的"凡犯私盐,家产一半抄估入官",佐证了该词在特定历史时期作为刑罚手段的司法功能。清代《刑案汇览》中"抄估田宅需造册三份"的记载,则体现了古代司法对财产登记的严谨制度。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研究法制史、社会经济史的学术著作中仍可见其踪迹。例如《中国法制通史》在论述明代经济犯罪时,多次引用《明实录》中"抄估赃物"的原始记录作为研究材料。

网络扩展解释

“抄估”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发音:chāo gū
核心定义:指旧时主人通过不正当手段侵吞奴仆财产的行为。例如,主人以奴仆的轻微过失为借口,没收其全部财产。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1. 社会制度:源于元明时期,反映封建社会中主仆关系的剥削本质。奴仆若积累财富,主人可能借故(如小过错)实施“抄估”,强行占有其财产。
  2. 文献记载: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提到“杖而锢之,席卷而去,名曰抄估”,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历史真实性。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抄袭他人估价”,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误读或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

四、相关词语

建议参考《辍耕录》《汉典》等权威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八风曲白眼窝敝苴抪扈操刀制锦船厂打定主意嗒尔待次澹灎垫洳鼎业东渡东头供奉肥钝蜂兴诡状骨剌剌罕罕汉祖魂梦加演劫尘炯尔计设救解句点拘墟之见愧行灵襟零沦领异标新里摊六情隆庆窑逻惹蛮畜默牖南明恧步披霄决汉浅利气祲刹时寿华书房四楞素褐索诈添置贴纳停丧涂层拓跋拓扑霞编遐顾庠门下农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