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宫殿名。 唐武宗 好长生术,于 大明宫 筑 望仙台 , 宣宗 即位后罢。 大中 八年重加修葺,改称 文思院 。见 唐 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上。
(2). 宋 官署名。属少府监,下设美术工艺作坊共四十二所。《宋史·职官志五》:“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鈿之饰,以供舆輦,册寳、法物凡器物之用。” 明 宋濂 《题魏教授所受咸淳诰命后》:“然 唐 誥初用纸,至 肃宗 时始用绢, 贞元 后乃更之以綾。今用文思院制勅綾,亦其遗制也。”
“文思院”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双重含义的机构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唐武宗时期因崇尚长生术,曾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宣宗即位后废止该建筑,并于大中八年(854年)重新修缮,更名为“文思院”。这一名称主要用于指代宫殿建筑,与文化活动相关。
宋代沿用了“文思院”之名,但职能发生转变:
需注意,“文思院”并非现代汉语成语,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才思敏捷者聚集地”属于引申义,实际历史含义以上述两类为主。
《文思院》是一个汉字词组,它指的是一个培养文化创意思维的学术机构或学习场所。其中,“文思”表示文化创意的思维方式,而“院”则代表了一个机构或学院。
拆分《文思院》的部首是“文”和“院”,其中,“文”的部首是“文”字,而“院”的部首是“阜”字。同时,这个词组总共包含了13个笔画。
《文思院》这个词组来源于中国的文化领域,用来形容具有文化创意思维的机构或学习场所。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组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以使用类似的汉字构成《文思院》这个词组。例如,可以用“文字思维之地”来代替现代汉字中的《文思院》。
1. 他在文思院学习了两年,现在已经将自己的文化创意项目推向市场。
2. 这所文思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的优质学习环境。
组词:文化、思维、学术、创意。
近义词:文化思维学院、文思学社、创意思维培训中心。
反义词:科学院、逻辑思维学校、实用技能培训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