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心冰的意思、心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心冰的解释

佛教语。喻被束缚的迷心。 唐 窥基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心冰”一词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或成语,在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通常没有独立收录的词条。它更多是古汉语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组合,其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基于汉语语文学和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字义与核心意象

二、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与含义 “心冰”或其近似表达可见于古诗文,用以描绘特定的心境:

  1. 形容内心极度寒冷、悲凉:
    • 例如,表达深切的哀伤、孤独或绝望时,内心仿佛被冻结。唐代白居易《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有“心觉身浑老,心冰忽解”之句(此句“心冰”指心结如冰,忽得化解),但反向理解,“心冰”本身可指未化解前的冰冷状态。李商隐诗中亦有“心如寒冰”的意象,表达孤寂凄冷之感。来源:古籍文献(如《全唐诗》)。
  2. 形容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 指对世事、人情或自身处境彻底失望,热情完全熄灭,内心一片死寂冰冷,不再有任何波澜或期待。来源: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心境。
  3. 形容心境澄澈、了无挂碍(较少见):
    • 在特定语境下(尤其受佛教思想影响),冰的纯净透明特性被借用,形容内心摒除杂念、清净无染、如明镜止水。但这层含义相对少见,且常需明确语境支持。来源:佛教典籍或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

三、 现代理解与引申 在现代语境下,若使用“心冰”一词,通常沿袭其古义:

四、 词典收录情况 需明确指出,“心冰”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等权威通用汉语词典作为独立词条收录。其含义需通过分析构成语素(心、冰)的本义、引申义及在古籍文献中的具体运用来理解和推断。来源:权威汉语词典实体书或官方在线版本(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网络版)。

“心冰”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意象性表达,核心含义是形容内心如同寒冰一般,极度冷漠、沉寂、绝望或了无生趣。它描绘了一种情感温度降至冰点、生机凝固的心理状态。虽然未被现代权威词典单独收录,但其含义可通过语素分析和古籍用例得以明确。使用时需注意其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和文学化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心冰”是一个佛教用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心”与“冰”组合而成,比喻被束缚的迷惘之心。佛教语境中,“冰”象征冷漠、僵化或执念,而“心冰”则指因无明或烦恼导致内心处于封闭、不自由的状态。

  2. 来源与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唐代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 宋代诗词中也有引用,如苏辙诗句“我丈中心冰玉洁”,此处“心冰”可能引申为内心高洁或矛盾状态。

  3. 结构解析

    • 心:指人的意识或精神主体。
    • 冰:比喻固化、冷漠或难以融解的障碍。
      二者结合,强调内心被负面情绪或执念所困。
  4. 例句与用法

    • 佛教文献:“心冰未释”指迷惘未消(《因明入正理论疏》)。
    • 世俗化用法:如“他对困境毫不关心,真是心冰”,此处偏向形容冷漠无情。
  5. 注意事项

    • 需与“冰心”区分:“冰心”出自王昌龄诗句,喻纯洁之心(如“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心冰”含义相反。
    • 非现代常用词,多出现于古籍或特定宗教文本中。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避免与形近词混淆。若需进一步探究佛教哲学中的“心缚”概念,可参考《大乘起信论》等相关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

襃勉陂荡采摭唱功成家立业撑委慈息丹货盗声打油飞得一望十掉三寸舌东庄图断气访犯芳序法章副东赴死如归戈壁滩狗塌皮苟偷孤剑海术悍虏画球矫法家训家长作风及宾有鱼积步街垒阶衔即政君子之接如水旷抱枯蔓俪陈邻保历史剧露覆慢动作漫天遍地麋角彭铿披谢婆娑儿普济众生侵匿欺世盗名人虏三秀蛇影杯弓刷溜殊遇送关沓蔼替古人耽忧投亲婉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