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物财利。《书·仲虺之诰》:“惟王不邇声色,不殖货利。” 孔 传:“殖,生也。不生资货财利,言不贪也。” 唐 陆贽 《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或亏废名节,或贪冒货利,陷於法网。” 清 戴名世 《穷鬼传》:“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
“货利”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面的含义和用法:
字面含义
“货”指货物或金钱,“利”指利益、好处。组合后字面意义为货物财利,表示与物质财富相关的利益()。
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使用时,特指以牟取私利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对金钱或利益的贪婪追求()。
《尚书·仲虺之诰》
最早记载于“惟王不邇声色,不殖货利”,意为贤明的君主不沉迷享乐,不贪图财物()。
唐代陆贽的批判
唐代文献中,“贪冒货利”被用于批判官员因贪财而违法,体现道德谴责()。
中性描述
在非成语用法中,可指代一般性的经济利益或商业利润,例如“货利交易”表示财物往来()。
贬义警示
成语用法常见于道德批判,如“追逐货利”暗示为利益丧失原则()。例如《三国演义》中形容黄祖“务于货利”,暗指其贪婪()。
“货利”既可指客观的货物财利,也可引申为贬义的贪婪行为,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如需更多古籍例句,可参考《尚书》《三国演义》等文献()。
《货利》是一个常用词汇,主要指的是商品买卖中的利润、盈利。当一个商品以较低的成本购进,再以较高的价格卖出时,卖方就可以获得利润,这就是货利。
《货利》的拆分部首是“货”,拆分之后变成“化”和“贝”两个部分,读音为“huò”;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货利》一词来源于古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巷伯》一首诗中:“自今以矣!无罪无尤。无灾害。舍彼有舍,永以质舍。”其中的“舍彼有舍”,意思是“抛弃了一些货物,却得到了利润”。从此以后,“货利”成为描述商品买卖中的利润的常用词语。
《货利》的繁体字为「貨利」,在繁体字世界和古代文献中也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和变体,如《说文解字》中记载的古代写法为「貨利」。虽然字形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现代的《货利》相同。
1. 每年都有很多商家通过节假日促销来赚取更多的货利。
2. 他买了一批廉价货物,然后在网上高价销售,赚取了可观的货利。
3. 总部为了提高公司的货利,决定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销售价格。
货源、利润、货物、货品、收益等。
盈利、得利、利得、赢利等。
亏损、亏本、损失、赔本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