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名。即 灞桥 。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城区东十公里 灞水 上。始建于 汉 。 汉 唐 时送客多到此桥作别。故桥在今桥西北十馀里处,后因“灞水”东徙,桥移今址。《三辅黄图·桥》:“ 霸桥 在 长安城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王莽 时, 霸桥 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更 霸桥 为 长存桥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霸水 又北逕 枳道 ,在 长安县 东十三里……水上有桥,谓之 霸桥 。”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二折:“你覷那 霸桥 北, 涇河 岸东,俺只见淹淹的血水渲做江湖。”参见“ 灞桥 ”。
“霸桥”是“灞桥”的别称,指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十公里灞水上的古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霸桥始建于汉代,横跨灞水,最初位于今西安市东郊。因灞水东移,桥的位置从原址西北十余里处迁至现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其位于长安县东十三里,是古代长安通往东部的重要通道。
文化意义
汉唐时期,霸桥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形成“折柳赠别”的习俗。古人送行至此,折柳枝相赠以寄离情,这一场景在诗词中频繁出现,如宋代贺铸《连理枝》中“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此外,《红楼梦》第五十回“吟鞭指灞桥”也借其意象表达诗意。
名称演变与相关事件
文学与历史记载
汉代《三辅黄图》明确记载其送别功能,唐代郑谷、元代尚仲贤等文人均在作品中提及此桥,强化了其作为离别象征的文化地位。
霸桥不仅是古代交通枢纽,更是承载离别情感的文化符号,其历史变迁与文学意象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