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混夷的意思、混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混夷的解释

古种族名。又作 昆夷 、 串夷 、 畎夷 、 犬夷 等。即 犬戎 , 西戎 的一种。相传 殷 周 时, 混夷 很强,是 殷 周 西边的劲敌。 周文王 、 穆王 与之进行过战争。《诗·大雅·绵》:“ 混夷 駾矣,维其喙矣。” 郑玄 笺:“ 混夷 ,夷狄国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混夷(hùn yí)是汉语古籍中对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属西戎的一支,多出现于先秦文献。其释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本义与历史考证

混夷是“昆夷”的异写形式,指活动于周代西北地区的游牧部族。其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绵》:“混夷駾矣,维其喙矣”,描述周文王时期击退混夷的史实。该部族与玁狁(匈奴前身)、犬戎关系密切,常侵扰周朝边境,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或西迁。

学术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混夷”即“畎夷”(犬戎别支),但据《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事昆夷”的记载及汉代学者赵岐注,多数学者主张“混夷”与“昆夷”为同一部族的不同音译。


二、文献记载与权威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古种族名。即昆夷,西戎的一种。”引《诗经》例证,强调其与周王室的军事冲突。

    (来源:汉语大词典

  2. 汉典

    释义:“中国古代西戎部落之一”,并标注《孟子》中“昆夷”为其同源称谓。

    (来源:汉典“混夷”词条

  3. 《辞源》(修订本)

    指出“混夷”即“昆夷”,属周代西北强族,活跃于泾渭流域,后为秦所逐。


三、地理分布与民族演变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考据,混夷属羌戎系统,早期分布于今陕西西部至甘肃东部。西周中期后,部分融入华夏族,部分北迁成为匈奴联盟组成部分,余部演变为秦汉时期的“西羌”。


四、学术研究参考


结论:混夷作为先秦重要少数民族,是研究华夏族与西北游牧民族互动、早期民族融合的关键对象,其历史形象通过经典文献与学术考据得以延续。

网络扩展解释

“混夷”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根据语境和发音区分:

一、古代种族名(读音kūn yí)

  1. 指西戎分支犬戎,在殷周时期活跃于陕西泾渭流域,是周朝西部劲敌。
  2. 文献记载见于《诗经·大雅·绵》:「混夷駾矣,维其喙矣」,描述周文王时期与混夷的战争。
  3. 别称多样,包括昆夷、串夷、畎夷等,汉典等权威古籍工具书多采用此解释。

二、形容混乱的成语(读音hùn yí)

  1. 由「混」(混杂)与「夷」(平坦)组成,引申为杂乱无章的状态。
  2. 使用场景:可描述环境无序或思维混乱,如「会议室混夷不堪,文件散落一地」。

注意:第二种解释主要出现在部分现代网络词典中,而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如汉典)多指种族名称。建议学术场景优先采用第一种释义,并注意读音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包乘组綳拽鞭呼补貂不华不剌头朝天贷离黨庇荡检稻田衲大飨调烛鼎立东平发语词岪蔚告近告天鸟膏香苟欲管准龟符鬼随邪核物荒越绘制绞心节删荆朴金虵旧恶距虚举直厝枉魁逆丽曲龙猪冒牌末节细行皮革遣累奇观侵欲葺屋啓证三世同财省中史阁衰堕霜醉松骨送遗讨开点屠场险厄先回小板销遗胁息邪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