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料钞的意思、料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料钞的解释

元 初发行的一种货币。因以丝料作合价标准,故称。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十分料钞加三倒,一斗粗粮折四量。”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你怀揣着鸦青料钞寻相识,并没半升粗米施饘粥。”《元典章·钞法·昏钞》:“诸行用库,凡遇人以昏钞易换料钞,皆须库官监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料钞"是中国元代发行的一种主要纸币,是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流通货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料钞"指元代政府发行的官方纸币,以桑皮纸印制,面值以"贯"(一千文)或"两"为单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其名称源于"物料"与"钞法"的结合,体现其以实物价值为担保的本质特征。元代先后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中统钞)和"至元通行宝钞"(至元钞),统称料钞。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发行背景

    元代继承宋金纸币制度,为弥补金属货币短缺及便利大宗贸易,于1260年首次发行中统钞,确立纸币为法定主币。

  2. 兑换机制

    初期实行"银本位",每两贯钞可兑换白银一两,支持纸币信用。后因财政需要超额发行,导致贬值。

  3. 流通范围

    政府强制推行,覆盖赋税、俸禄、商贸等领域,成为全国统一货币体系的核心。

三、特征与工艺

四、学术文献佐证

据《元史·食货志》载:"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印证其发行时间与实物本位特征。现代学者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元代料钞是中国古代纸币制度的巅峰,但缺乏准备金约束终致失败。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2. 《元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王毓铨著),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料钞”是元代初期发行的一种纸币,其名称和定价标准与丝料相关。以下为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料钞是元朝初期(约13世纪)流通的法定货币,因以丝料作为合价标准而得名。其本质属于信用纸币,不同于传统的金属货币。

2.制度特点

3.实际应用与问题

文献记载显示,料钞在实际流通中存在贬值现象。例如:

元曲《端正好·上高监司》提到“十分料钞加三倒”,指兑换时需加收30%贴水,反映通货膨胀问题。

4.相关术语

元代货币体系中,与“料”相关的概念还包括:

料钞是元代以丝料为价值基准的纸币,其发行制度融合了编号、面额和实物税关联的复杂体系,但在实际流通中受政府信用和经济政策影响较大。更多制度细节可参考元代经济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磅礚悲路岐璸晖缠磨头撑门面成务嗔目切齿侈心达视电灌丁未短调风行附律港澳同胞共婚光熙鬼迷跪起旱涝咶咶荒耽湖绉斠郊庙歌结尾精善骏彩开麦拉寇虏连蝉锦连番离婚鲁经慢藏鸣艣蘑菇战术切急勤动轻俊亲身凄欷祛尘屈蠖扰躟日闇柔良舍本求末深衔使鹿侍御索尽枯肠天人三策王忾委策韦裤委咽仙阶笑调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