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逆的意思、三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逆的解释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观 隗嚣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参阅《后汉书·隗嚣传》。

(2).佛教语。指恶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隋 智顗 《法华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3).指 吴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满族士兵》:“国初自定中原后,復遭三逆之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逆"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三种严重的叛逆罪行,通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书或律法语境中,用以指代危害封建统治根基的重大不道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封建社会中被视为最严重的三种悖逆伦常、危害君权的罪行。具体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围绕对君主、尊长和伦理秩序的极端背叛。

二、典型出处与具体内涵(以常见历史记载为例)

  1. 《史记》语境(多指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上书削藩,指出吴王刘濞“不用天子法、诈称病不朝、私铸钱煮盐”等行为是“三逆”,实为对中央皇权的公然挑战,最终成为引发“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此处的“三逆”具体指藐视皇权、对抗朝廷政令、破坏国家经济命脉。

  2. 《晋书》或律法语境:

    在更广泛的古代律法或史评中,“三逆”可泛指:

    • 谋反:企图推翻君主或政权。
    • 谋大逆: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宫阙等象征物。
    • 谋叛:背叛朝廷,投靠外敌或割据自立。

      这三项常被列为“十恶不赦”重罪的前三位,合称“三逆”,是古代刑法打击的重中之重。

三、词义延伸与文化内涵

四、现代使用与注意 “三逆”是典型的历史词汇,在现代汉语日常交流中已极少使用。它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法律、政治或文献学的学术著作、历史读物或古典文学评论中,用于准确描述特定时代的重大罪行概念或进行历史分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 对“三逆”作为历史专有名词的释义及书证收录。
  2.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晁错指斥吴王刘濞“三逆”的原始文献。
  3. 《晋书·刑法志》或《唐律疏议》(相关法律典籍) - 体现古代律法中对于谋反、谋大逆、谋叛等“三逆”类罪行的界定与惩处(具体表述可能因朝代略有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三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含义

指违背天、地、人伦常理的三大罪过,常用来形容极端违背道义或常理的行为。例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布其三逆”,即指隗嚣列举王莽政权违背天、地、人伦的三大罪状。


二、佛教语境中的含义

在佛教术语中,“三逆”特指恶比丘提婆所犯的五逆罪中的三项重罪:

  1. 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内部和谐;
  2. 伤佛:对佛陀造成伤害;
  3. 杀比丘尼:杀害出家女性修行者。

三、历史事件中的指代

清代初期,“三逆”指代三位起兵反叛的藩王:

  1. 吴三桂:平西王,发动“三藩之乱”;
  2. 耿精忠:靖南王,参与叛乱;
  3. 尚之信:平南王之子,后响应反清。

“三逆”的核心意义均围绕“违背”展开,既可指抽象的道德伦理(如逆天、逆地、逆人),也可具体化为佛教罪行或历史事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懊躁白草拜匣办事昄章包贯背缝印不禁不由场合茶引笞叱愁悴愁戚戚穿城传代戳心灌髓从亲窜犯遳陋叠鼓洞隙逗号独説发卷奉令个体皇差华语回天挽日户将迥阔酒灶空城颣丝流愬氂牛门闑绵绵不绝米家船沛然飘风过耳怯懦青鞋绮纨子拳菜肉台柈散花天女三事势居收市太嫔天道好还谓号纤穿下死手细岑歇拍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