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逆的意思、三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逆的解释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观 隗嚣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参阅《后汉书·隗嚣传》。

(2).佛教语。指恶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隋 智顗 《法华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摄。”

(3).指 吴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满族士兵》:“国初自定中原后,復遭三逆之乱。”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含义

指违背天、地、人伦常理的三大罪过,常用来形容极端违背道义或常理的行为。例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布其三逆”,即指隗嚣列举王莽政权违背天、地、人伦的三大罪状。


二、佛教语境中的含义

在佛教术语中,“三逆”特指恶比丘提婆所犯的五逆罪中的三项重罪:

  1. 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内部和谐;
  2. 伤佛:对佛陀造成伤害;
  3. 杀比丘尼:杀害出家女性修行者。

三、历史事件中的指代

清代初期,“三逆”指代三位起兵反叛的藩王:

  1. 吴三桂:平西王,发动“三藩之乱”;
  2. 耿精忠:靖南王,参与叛乱;
  3. 尚之信:平南王之子,后响应反清。

“三逆”的核心意义均围绕“违背”展开,既可指抽象的道德伦理(如逆天、逆地、逆人),也可具体化为佛教罪行或历史事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逆的意思

《三逆》这个词指的是指违反天地道义的三个逆行之事,包括不孝、不义和不道。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逆》是由“⺡”(山)和“覀”(箭)两个部首构成,共有12画。

来源

《三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公元前6世纪),用来形容违背天地道义的行为。

繁体写法

《三逆》的繁体写法为「三逆」。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三逆」的汉字写法为「郎逆」。

例句

他的不孝行为被认为是三逆之一。

组词

三逆者、三逆恶人、三逆之举、三逆从事

近义词

违逆、不敬、不顺

反义词

孝顺、正直、恪守道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居白龙鱼服半日并为一谈尺蹏簇盘斗丽争妍燔香顶礼风风火火刚悍官勇挂衣冠鬼币古则骇汗好缺和退鬨然宦竖祸源虎尾监候脚絣谨心军种愦瞀老妈妈论儿灵基理数柳街花巷厉武隆泰买脱弭定泯除冥冥之志拿班做势皮鞭娉婷破竹之势请顺清新俊逸人去楼空仁言利溥惹事生非扫尾髓脑讨吃棍桃花流偷合取容脱序委闾诿谢污卑无休无了献呈乡土霞疏偕生之疾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