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的意思、平仄的详细解释
平仄的解释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详细解释
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体诗词和骈俪文所用字音必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了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
词语分解
- 平的解释 平 í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辈。 安定、安静:平安。平服。 治理,镇压:平
- 仄的解释 仄 è 倾斜:仄立。日仄。 狭窄:逼仄。 〔仄声〕古汉语中“上声”、“去声”、“入声”的总称。 心里不安:歉仄。 平 笔画数:; 部首:人;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平仄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音律规则,指汉字声调的平声与仄声组合形成的韵律体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 平声:指声调平坦、无起伏的音节,包含中古汉语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如“一”“三”)。
- 仄声:指声调有起伏变化的音节,包含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消失,归入其他声调,如“短”“月”)。
二、历史演变
- 中古四声:隋唐时期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后平声为“平”,其余三声为“仄”。
- 现代变化:普通话中入声消失,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如“妈”“麻”),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如“马”“骂”)。
三、诗词中的运用
- 格律规则:平仄需交替使用,如“平平仄仄平平仄”,避免单调,形成节奏感。
- 美学作用:通过声调变化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符合平仄交替的韵律。
四、现代应用
- 古典诗词研究:分析唐诗宋词需参考平仄规则。
- 现代创作:部分新诗、歌词借鉴平仄以增强音乐性。
五、延伸知识
- 方言保留:粤语、闽南语等方言仍存留入声,便于区分古仄声字。
- 记忆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仄声高低有抑扬”(明代《玉钥匙歌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中的平仄实例,可参考《切韵》《广韵》等韵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平仄
平仄是一个汉字词汇,用来描述古代韵文中音节的音调。平仄的语义是指音调的高低、平抑或起伏变化。
拆分部首和笔画
平仄的部首是竖,总共有11笔组成。
来源
平仄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中,是古代文人用来描述古韵诗的音调的一个专有名词。
繁体
平仄的繁体字是「平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平仄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形状和现在相同。
例句
1. 这首古诗的平仄处理得非常巧妙。
2. 他对于诗词的平仄要求非常严格。
组词
平仄没有固定的组词搭配,可以根据语境自由搭配其他词汇。
近义词
抑扬:用来形容古代诗词的音调,与平仄意义相近。
反义词
躁动:与平仄相对,表示音调的起伏变化,与平仄意义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