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仄的意思、平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仄的解释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详细解释

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体诗词和骈俪文所用字音必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了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仄是汉语诗歌格律中的核心声调规则体系,指汉字声调平直与曲折的对立关系。从音韵学角度分析,“平”指平直调类,“仄”指非平直的升降调类。该概念肇始于南朝沈约的“四声八病”理论,成熟于唐代近体诗格律,在《切韵》《广韵》等韵书体系中得到系统化规范。

根据《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记载,古四声中的平声属“平”,上、去、入三声统归“仄”。现代普通话中,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为平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及方言保留的入声字为仄声。这种声调对立构成古典诗词的节奏骨架,如五言绝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典型平仄谱。

在实际创作中,《钦定词谱》(清·王奕清)记载存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允许非关键位置的字调适当调整。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指出,平仄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本质是汉语音乐性在文学中的艺术升华。

网络扩展解释

平仄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音律规则,指汉字声调的平声与仄声组合形成的韵律体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平声:指声调平坦、无起伏的音节,包含中古汉语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如“一”“三”)。
  2. 仄声:指声调有起伏变化的音节,包含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消失,归入其他声调,如“短”“月”)。

二、历史演变

三、诗词中的运用

  1. 格律规则:平仄需交替使用,如“平平仄仄平平仄”,避免单调,形成节奏感。
  2. 美学作用:通过声调变化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符合平仄交替的韵律。

四、现代应用

五、延伸知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中的平仄实例,可参考《切韵》《广韵》等韵书。

别人正在浏览...

鼻牛摈落不识擡举残本常燠嘲唅坼剖戳指出搜道袍登高水澄沙汰砾短促断心飞牡風移俗易富奸公益金鬼精瑰秀咍咍鹤袍河水不洗船黄同纸华镊互溶互易假道灭虢交叉火力交态节节巾鞲橑檐联保两善隆私锣鼓经每限名义工资南胡闹手起去劝善黜恶撒泼放刁撒手扇搋上空蛇虫百脚十国施教熟练工人四印斯榆宿客天长节铜爵台土专家违欢温韭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