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同忧虑;一同忧愁。《逸周书·大戒》:“连官集乘,同忧若一。”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朝无死难之臣,外无同忧之国。” 宋 陈师道 《寄潭州张芸叟》诗之二:“赋诗真有助,弔古不同忧。”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我和他一处行,一处歇,戚同忧,喜同悦。”
(2).谓遭遇相同。 明 何景明 《嗟哉行》:“同病者怜,同忧者嘆。”
“同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共同忧虑、共同担忧的状态,强调在困难或危险情境下,人们因共同利益或情感而产生一致的忧患意识。
历史文献
故事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面对晋国入侵的威胁,与臣民共同担忧国家安危,体现了“同忧”的团结精神。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例句,可参考《逸周书》《六代论》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
同忧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表示共同的忧愁和担忧。
同忧的第一个字是“同”,部首是“口”,总共4划;第二个字是“忧”,部首是“心”,总共6划。
同忧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雅士的交流中。在面对困境、苦难或忧虑时,人们常常会相互安慰和鼓励,以减轻心理负担。
繁体字“同憂”保留了同样的意义和拆分。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例如,“同”字的旧字体写作“仝”,“忧”字的旧字体写作“憂”。
1. 朋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我们能够同忧共享,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时刻。
2.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与同行同忧,共同面对困境和压力。
同忧者、同忧共筹、同忧社群
共忧、同病相怜、众志成城
同乐、无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