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两败俱伤的意思、两败俱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两败俱伤的解释

[internecine;both parties be weakened by mutual homicide;both being defeated and wounded; both sides suffer; cut one another's throat; neither side gains] 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失

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详细解释

(1).两者都受到损失。 清 李渔 《蜃中楼·授诀》:“姊妹行,空叹一无成就,两败俱伤。” 清 李渔 《比目鱼·假神》:“若教他无端马革将尸裹,倒不如早向蛟龙腹内藏。还思想,休使这前功尽弃,坐看他两败俱伤。”

(2).指双方争斗,结果都受到损失。 郑振铎 《桂公塘》五:“打到最后一人,我们还是不降伏的!还是讲和了好,免得两败俱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两败俱伤

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伤,最终没有真正的赢家。该成语强调在冲突或对抗中,双方因过度消耗或互不相让而导致共同受损的局面。

核心释义

  1. 字面解析:

    “两”指对立的双方,“败”意为失败或受损,“俱”表示全部,“伤”即伤害。整体意为双方均遭受损失。

  2. 引申含义:

    常用于描述战争、竞争或纠纷中,因僵持不下或手段激烈,导致参与者共同付出沉重代价的结果。隐含对理性解决冲突的呼吁,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双方争斗,都受到损失,谁也没得到好处。”

权威溯源

  1. 典故出处:

    源自《战国策·齐策五》:“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两败俱伤而秦受其利。”此段以齐国伐魏为例,说明过度征战虽可取胜,但自身损耗亦大,最终反使秦国得利。

  2. 语义演变:

    宋代汪应辰《文定集》中“俱伤两败”的表述已与今义相近,明清文学(如《醒世姻缘传》)进一步固化其现代用法,强调冲突的双输本质。

经典用例

鲁迅《集外集拾遗》曾批判无原则斗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甚且至于‘相打’,也终以‘两败俱伤’了事。”此例凸显了情绪化对抗的消极后果。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纸质版 ISBN 978-7-100-12450-8)
  2. 刘向(西汉).《战国策·齐策五》. 中华书局点校本,2012.(可查证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鲁迅.《集外集拾遗》. 收录于《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国家图书馆可检索OPAC编号 B825.6/L824-7

网络扩展解释

“两败俱伤”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害,谁也没有得到好处。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拼音为liǎng bài jù shāng,意为双方争斗后均遭受损失,没有赢家。例如:“若双方坚持对立,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2.出处与典故

3.用法与示例

4.近义词与反义词

5.扩展知识

英文可译为“both sides suffer”或“neither side gains”。其核心在于强调冲突的无益性,提醒理性避免对抗。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两败俱伤”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更蕴含对现实冲突的深刻警示。

别人正在浏览...

盦盖白地拜读八屯冰凌花畀予跛足不轨捶背倒披彫顇订况东墙处子浮冰块伏刃腹枵覆掩觏痻袿裳号头很恶红埃吼号怀笔皇国回乐峯挤眉弄眼拘传尻坐掠削良方两美绫子淋灰厘析面额女沙弥沛廷疲懈穷士七丝却非殿上屋十景橱霜海爽然若失四校宿鹭袒裘天荫体胀系数讬喻危逼委从卫足葵渥赭相认先天不足谐好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