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意志消沉,形体枯槁。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宋 苏轼 《乞加张方平恩礼札子》:“今已退老 南都 ,以患眼不出,灰心槁形,与世相忘。”亦省作“ 灰槁 ”。 宋 苏轼 《与张朝请书》之四:“某到此数卧病,今幸少閒,久逃空谷,日就灰槁而已。” 宋 苏轼 《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诗:“衰怀久灰槁,习气尚馋贪。”
"灰心槁形"是源自道家典籍的成语,《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意志消沉,形体枯槁",由两个意象组合而成:"灰心"喻指心境如死灰般沉寂,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槁形"则指躯体如枯木般憔悴,取自《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的描写。
该成语最早完整记载于《庄子·齐物论》,描述修道者通过"坐忘"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宋代林希逸《庄子口义》注解说:"槁木,身之寂也;死灰,心之死也",精准拆解了成语的双重意象。清代王先谦《庄子集解》则强调这种状态是"去形去知"的修行成果。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遭受重大打击后身心俱疲的状态,如清代方苞《与王昆绳书》中"自常人观之,皆以为穷极遭遇,而自十馀年来,灰心槁形之馀,冷眼旁观"。其典故价值在《先秦诸子系年》《中国哲学简史》等哲学史著作中均有重点阐释。
“灰心槁形”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因遭受打击或挫折后意志消沉、身心俱疲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意志消沉、形体枯槁,即内心失去信心,外表也显得憔悴无力。这一成语通过“灰心”(心灰意冷)和“槁形”(如枯木般的形体)双重意象,强调身心俱损的颓丧状态。
出处与典故
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以槁木、死灰比喻摒弃杂念、忘我的境界,后被引申为形容人极度消沉的样貌。
语法结构
属于联合式成语,由两个并列的形容词组成,常作定语使用。例如:“退居后的他灰心槁形,与世无争。”(引自苏轼《乞加张方平恩礼札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经历重大挫折、失败或长期压力后,人失去斗志、身心疲惫的状态。例如:事业受挫后的颓丧、理想破灭后的萎靡等。
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例句:
“接连的打击让他灰心槁形,整日闭门不出,仿佛失去了所有生机。”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庄子》原文或苏轼相关作品。
奥斯维辛集中营遍地开花闭锢彼哉彼哉不可磨灭部帑拆白谜冲剧串亲戚春桂出淤泥而不染窜谪大房山读书三余赶熟更漏子轨式国姓爷皓皓踝膝奬赞贱鬻浇僞解酲苦斗浪迹潦灾冷瑟瑟龙邛芦笳鲁瓢禄星卯眼煤气机迷花脑杓旁游葩爪牵羊肉袒情赏情属遒忽羣氓摄意试航石泥书文四溟缌缌天子气抟心壹志屠剿腕足位任卫星通信地球站无讳五陵英少闲事毨毨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