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意志消沉,形体枯槁。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宋 苏轼 《乞加张方平恩礼札子》:“今已退老 南都 ,以患眼不出,灰心槁形,与世相忘。”亦省作“ 灰槁 ”。 宋 苏轼 《与张朝请书》之四:“某到此数卧病,今幸少閒,久逃空谷,日就灰槁而已。” 宋 苏轼 《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诗:“衰怀久灰槁,习气尚馋贪。”
“灰心槁形”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因遭受打击或挫折后意志消沉、身心俱疲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意志消沉、形体枯槁,即内心失去信心,外表也显得憔悴无力。这一成语通过“灰心”(心灰意冷)和“槁形”(如枯木般的形体)双重意象,强调身心俱损的颓丧状态。
出处与典故
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以槁木、死灰比喻摒弃杂念、忘我的境界,后被引申为形容人极度消沉的样貌。
语法结构
属于联合式成语,由两个并列的形容词组成,常作定语使用。例如:“退居后的他灰心槁形,与世无争。”(引自苏轼《乞加张方平恩礼札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经历重大挫折、失败或长期压力后,人失去斗志、身心疲惫的状态。例如:事业受挫后的颓丧、理想破灭后的萎靡等。
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例句:
“接连的打击让他灰心槁形,整日闭门不出,仿佛失去了所有生机。”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庄子》原文或苏轼相关作品。
《灰心槁形》是一个成语,意为因失望或挫折而产生的消沉或无奈的情绪。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人的心情如同被灰烬覆盖的枯槁。
《灰心槁形》是由“灰”、“心”、“槁”和“形”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灰”部的基本笔画为3画,“心”部为4画,“槁”部为13画,“形”部为7画。
《灰心槁形》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灰心槁形,目盈不视。”这句话形容了陈涉在彭城失败后,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无奈。
《灰心槁形》的繁体字为「灰心槁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代文献和铭文的记载,有可能会出现「灰心癈形」的写法。但目前最常见的写法还是「灰心槁形」。
1. 失去了工作机会让他感到灰心槁形。
2.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他的信心已经灰心槁形了。
槁木死灰、灰心丧气、心灰意懒
近义词:丧失信心、失望沮丧
反义词:振奋精神、振作起来
百日粮笆茅半球避害不当家花拉不粒不迁之庙部务部系岑楼程典宸文翅鞘抽茧传化春酒辞避迭连独奏发放方正不阿飞榱告讼归因于洪化鸿篆花酿恚碍火风嚄唶简倨接待站戒行激历齑麫絶命书抗尘走俗看破矿山窾贫亏杀连绵不断龙窝螺丝起子卢鹊碌轴闹标裒艺樵竖弃瓢岩岂特扫视少长天造地设铜照危巅文曹霞布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