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istry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时韩愈吏部权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吏部拟用左通政。——清· *********《明史》
(2) 又
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
(1).旧官制六部之一。 汉 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 东汉 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 魏 、 晋 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清 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 南朝 齐 谢朓 。 朓 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一》:“ 韩子苍 言, 欧阳文忠公 寄 荆公 诗云:‘ 翰林 风月三千首, 吏部 文章二百年。’吏部,盖谓《南史》:‘ 谢朓 于 宋明帝 朝,为尚书吏部郎,长五言诗。 沉约 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文忠 之意,直使 谢朓 事。”
(3).指 唐 韩愈 。 韩愈 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宋 江端友 《韩碑》诗:“ 淮西 功业冠吾 唐 , 吏部 文章日月光。”
关于“吏部”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历史沿革
吏部是中国古代掌管文官事务的核心机构,始设于东汉(称“吏曹”),魏晋后正式定名,隋唐时期成为尚书省“六部之首”。其职能贯穿多个朝代,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等事务,相当于现代的人事组织部。
二、主要职能与内部结构
三、地位与演变
四、延伸含义
在成语或文学语境中,“吏部”有时被借喻官僚体系或官场作风,含一定批判色彩,如暗指形式主义或权力斗争。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或职能案例,可参考《明史》《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记录。
吏部是一个汉字词,通常用来指代古代中国的一个官署,也是清代的六部之一。吏部负责管理人选的选拔、考核和职位的晋升。
吏部的部首是口字旁,笔画数为5。
吏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传》。最早的用法指的是吏职,后来逐渐演化为一个官署的名称。
吏部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吏部」。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吏部在古代的常见写法包括「吏部」和「聆部」。
1. 吏部负责选拔和管理官员。
2. 这是古代的吏部考试题目。
1. 吏部考试
2. 吏部官员
3. 吏部制度
4. 吏部文书
吏部的近义词包括官员部和员外郎部。
吏部的反义词是大臣部,指的是负责管理大臣的官署。
宝饭保险费宝源局边傍贬落笓篱战格逼耸测地线弛卸丛翳道人头点洗迭罗栮脯讹体府快刮发惯量贯渠贵侯轰赶槐胶话文回冲徽婳枷镣焦虑鸡蛋青节趋警丽金柯进退失措进脩机暇壳菜癞头蟆练笔明察谋志木罂内阋曝衣楼乾竭切议日躔唼咂受誓悚战宿襟天年不齐瓦灯玩侮威凤祥麟兀楞楞诬漫五诊五政响雷誵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