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心顺俗的意思、降心顺俗的详细解释
降心顺俗的解释
降低心志,随顺流俗。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
词语分解
- 降心的解释 平抑心气。《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魏书·刑罚志》:“而长吏咸降心以待之,苟免而不耻,贪暴犹自若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太宗 时与 明 议和, 庄烈
- 顺俗的解释 顺随时俗。《吴子·图国》:“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 唐 元结 《欸乃曲》之一:“偶存名跡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閒
专业解析
"降心顺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本心(真实想法或意愿),去顺从世俗的惯例或环境。它强调个体为适应社会或环境而做出的自我调整,有时带有妥协或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
词义解析
- 降心:本义为使心志卑下、屈抑心志。引申为克制、压抑、降低(自己的心志、意愿、本性)。这里的“降”读作 jiàng,意为降低、放下。
- 顺俗:顺从、适应世俗的风气、习惯或环境。“俗”指社会普遍的风尚、习惯、规矩。
- 整体含义:将个人的意愿、主张或本性加以抑制,使之符合或迁就社会上通行的习俗、规范或现实情况。
-
出处与典故
- 该成语最早出自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典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为:“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虽然此处是“降心以相从”,但后世提炼并发展为“降心顺俗”,用以形容为了大局或适应环境而压抑己见、顺从众意或习俗的行为。
-
用法与语境
- 中性偏贬义:该成语在使用时,既可以表示一种识时务、懂得变通的智慧(尤其在描述为了大局或和谐而妥协时),但也常常带有无奈、勉强或不情愿的色彩,暗示个体在现实压力下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或本真。
- 形容行为:常用于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如身处异乡、面对强权、为了融入群体等)所采取的一种行为策略。
- 示例:
- 初到异地,他不得不降心顺俗,学习当地的语言和礼仪。
- 为了保住职位,他只能降心顺俗,对上司的意见唯唯诺诺。
-
近义词
- 随波逐流、入乡随俗、随俗浮沉、委曲求全、俯仰随人。
-
反义词
- 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刚愎自用、桀骜不驯、坚持己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降心顺俗”有明确收录和释义,指出其出自《左传》,并解释为“抑制心志,顺从流俗”。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之一。
- 《辞源(修订本)》: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的大型辞书,对“降心”和“顺俗”的相关用法及成语来源有详细考释,是理解该成语历史渊源的重要依据。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作为该成语的原始出处,提供了最根本的语源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成语“降心顺俗”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该成语意为降低个人心志,顺应社会习俗,强调个体为适应环境或群体而调整自我态度和行为。
词义解析
-
词源出处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
此句表达了嵇康对违背本心、迎合世俗的矛盾心理。
-
结构分析
- 降心:主动压抑或调整内心坚持,体现谦逊或妥协;
- 顺俗:遵循社会普遍认可的规范或习惯,强调外部适应性。
两部分共同构成联合式成语,逻辑上互为补充。
-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描述处事态度,含中性色彩。例如:
- 形容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调整自我(如职场、社交场景);
- 也可隐含对过度妥协的委婉批评。
拓展信息
- 读音:jiàng xīn shùn sú(标准四声)
- 近义词:随波逐流、入乡随俗
- 反义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出处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嵇康集》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搬楦头避花骢宾余不落言筌乘鲤呈状吃虱子留后腿蠢蠢欲动大爵调温妒火中烧非分之财封隧风月旦腐财贵色过风寒鼈汉家黑苍苍镬釜狐裘羔袖嘄呱迦真隣陀浸溉经筵跨国公司寥若晨星临渴掘井落簪脑后插笔能言快说齧噬契爱前坟堑垒弃朝腃发搔屑盛叹释藏十二巫峰市语霜村庶母随机逃恶叨教天策府覥然天王老子天之天望望完小微宦夏历显显嚣争小注洗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