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检阅簿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 赵 自窥其録,姓名、生辰日月,一无差错也。过録者数盈亿兆。朱衣人言,每六十年,天下人一过録,以考校善恶,增损其算也。”
(2).把一个本子上的文字抄写在另一个本子上。《民主与法制》1984年第8期:“ 老孙 把 洪某 找来,说:‘你把厂里的零碎开支过录到帐上去。’”
“过録”是一个汉语词汇,根据权威来源主要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检阅簿录
指对文书、档案等记录进行查阅或审核,例如唐代《酉阳杂俎》中提到“每六十年,天下人一过録,以考校善恶”,即通过周期性审查记录来评定善恶。
文字誊抄
指将一个本子的内容抄写到另一个本子上,如《民主与法制》中的用法,强调文字转移的物理行为。
部分现代语境中,该词被引申为“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改变”,用于表达对既定事实的无力感。例如:“错过机会只能过録,不如专注当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酉阳杂俎》或《汉语大词典》。
过録(guò lù)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整理、审核、审订、审查。指对文件、资料等进行仔细审查和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过録的部首是辵(辶)和金,辵表示“行走”,金表示“金属”。过録的总笔画数为15画。
过録的来源主要是古代文书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在古代,为了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进行过録的工作。现今,过録一词也可以指对任何资料进行整理和审核。
过録的繁体字为過錄。
在古代,过録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过字的上部分为“辵”,下部分为“豆”,録字的上部分为“金”,下部分为“龙”。整体看起来更加古朴。
1. 请你帮我过録一下这份文件,确保没有错误。
2. 我们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负责过録工作。
过程、录音、审録、过程、过失、过度、过犹不及
审核、校对、整理、检查、核对
草率、马虎、漫不经心、疏忽、错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