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赂地的意思、赂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赂地的解释

赠送的土地。《国语·晋语三》:“ 秦 饥,公令 河 上输之粟, 虢射 曰:‘弗予赂地而予之糴,无损於怨而厚於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赂地”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赠送土地作为贿赂手段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行为。该词由“赂”(意为财物馈赠)与“地”(土地)组合而成,常见于描述诸侯国间以割让领土换取利益的历史事件。

从构词法分析,“赂”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遗也”,强调主动给予的特性;“地”则特指具有主权属性的领土范畴。二者结合后,词义聚焦于通过土地交割实施的政治交易,这种行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博弈中尤为典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的“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赐之赂地”便属此类案例。

现代汉语研究中,《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赠送土地”(第11卷第398页)。该词虽属历史词汇,但在研究古代地缘政治、外交策略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相关用法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疏》及《战国策》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赂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基本词义

指赠送的土地,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外交场景。该词由“赂”(赠送财物)和“地”(土地)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土地作为财物进行馈赠或交易。

2.出处与例句

最早出自《国语·晋语三》中的典故:秦国遭遇饥荒时,晋国官员虢射提出“弗予赂地而予之糴,无损於怨而厚於寇”,认为赠送粮食不如直接割让土地更能化解矛盾。

3.构成分析

4.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诸侯国间的外交策略,例如以土地作为政治筹码达成盟约或平息争端。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

总结

“赂地”反映了古代以土地为重要资源的外交手段,其含义可通过字面拆分与文献例证综合理解。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历史背景,可参考《国语》相关篇章或权威历史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避刑操作台迟误舛缪大物大治电力拖动恩星番枣分彻奉酬风行覆阅官阶匦函毫帛魂消魂销肠断架搆伽倻琴击败计禀谨素积潴镌题峻谊具象昆仍剌骨鍊砂陵雨磷磷炉捶伦色纶诏扪足木夫浓包旁开炮釺帔服拼版襁緥轻黠曲槛桑榆之礼上假释泪饰治树影思谋送书素珠擡头帷扆五凫无故无智綫脚希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