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匾。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小学》:“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元 袁桷 《素轩赋》:“揭嘉名於户册兮,振白首以莫忒。”
“户册”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指用于登记人口信息的官方册子,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等基本信息。该用法常见于政府机构或公安部门的人口管理场景中。例如:
在宋代和元代文献中,“户册”指门匾,即悬挂于门户上的题字牌匾。例如:
需注意语境差异:现代语境下多指户籍登记册,而古代文献中则指向门匾。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5、7、8)混合了两种释义,建议优先参考权威来源(如、9)及具体文献用例。
《户册》是指记录一个家庭或一个社区居民的人口状况、户籍变动等相关信息的册子或档案。它是国家管理公民户籍的重要工具,也是统计人口信息的依据。
《户册》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户(户口)和册(记录)。其中,“户”字的部首是“户”,它包括4个笔画;“册”字的部首是“冖”,它包括2个笔画。
《户册》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秩宫》一书中,用于指代记录人口的册子。在繁体中,户册的写法和简体一样,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户字的形状和现在稍有不同。它的上半部分像一个方框,下半部分则像一个人,整个字形状与一个门相似。册字的形状与现在基本相同,上面有一个冖部分,下面有两个横笔画。
1. 每年年底,居民都需要前往派出所更新户册信息。
2. 我家的户册上记录了我们全家五口人的信息。
1. 户口:指记录个人身份、人口信息的户籍。
2. 户主:指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通常是家庭的责任人。
3. 户籍:指国家对公民个人身份及其家庭成员的强制登记和管理。
户籍、户口簿
无户口、非户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