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供词。《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事下有司,收 玄 、 缉 、 鑠 、 敦 、 贤 等送廷尉” 裴松之 注引《世语》:“ 玄 至廷尉,不肯下辞。廷尉 钟毓 自临治 玄 。”
“下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下辞”的核心含义为“具供词”,即古代司法场景中提供口供或书面陈述的行为。该词由“下”(向下、提交)和“辞”(言辞、陈述)组合而成,多用于官员审案或犯人受审的语境。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世语》的记载:
“玄至廷尉,不肯下辞。廷尉钟毓自临治玄。”
此处描述夏侯玄被押送廷尉后拒绝提供供词的情景。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三国志》相关注释及司法制度研究文献。
《下辞》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告别”、“离别”。
《下辞》的拆分部首是“辶”(辶是“辵”的繁体字形式,表示行走的意思),总共由9画组成。
《下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它常常出现在古代的诗词中,表示离开、告别或分别的意味。
《下辞》的繁体字形式为“下辭”。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下辞》这个词的古代写法是“下詞”,在字形上略有差异。
他依依不舍地向朋友们说了一声《下辞》,转身离去。
下辞言、下辞性、下辞情、下辞别
告别、离别、别离、分手
相聚、会面、见面、相见
【别人正在浏览】